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2版:城市故事
3  4  
PDF 版
滴答声中的城市记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滴答声中的城市记忆

中原网  日期: 2007-07-18  来源: 郑州晚报  
孟繁玺老先生早年修表的照片。

  德化步行街上著名的“修表匠”铜雕的原型——82岁的孟繁玺老先生。
  □晚报记者 苏瑜/文 张翼飞/图

  一位修了六十多年手表的老人

  一个经历了繁荣和落寞的行当

  2007年7月的一天,一个82岁的老人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德化街的百年老店三得利金行修理手表。这个事,他已经做了60多年。

  60多年来,修表这个行当兴衰起伏,甚至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他,却用一生坚持守候。就像德化街北口处修表师傅的铜像雕塑,顽强地唤醒着人们的记忆——关于这条街,关于这一行。

  他,就是铜像的原型,被誉为“郑州表界活字典”的孟繁玺。

  有着70多年历史的“郑州钟表眼镜专业店”,现在连孟老算上总共还有四位修表师傅。钟表维修高级技师陈国强,今年70岁,他是1956年支援内地建设时从广州来到郑州的。除了他,和他一起来的同乡早就没有人再从事这个行当。

  同大多数正发展着的中华老字号一样,“郑州钟表眼镜专业店”经历了从私人到国有再到私人的漫长历史,也经历了无限繁荣和无尽落寞。“郑州钟表眼镜专业店”的前身是“郑州钟表中心店”。1956年公私合营时,由德化街上的精华、三山、大保华等几家老店合并而成。“公私合营,我第一次领到了工资,每月70多块,比一般职工高出一大截儿,日子好过了。”孟繁玺笑着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表的生意红火起来,郑州各繁华路口都有修表的师傅。据金水区的张老先生介绍,文化路第一小学北边的白玉修表店当时在金水区挺有名气。这个时候,孟老所在的中心店已经改名为郑州钟表眼镜批发站(现友谊大厦处),“我们店仅修理部就有十几个人,我担任修理部主任。”孟老自豪地说,当时这个店无论实力、规模,还是技术都在国内有一定名气,引来媒体纷纷报道,尤其是1986年《工人日报》的报道更是对这个店的知名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孟繁玺也迎来了事业的“黄金期”,最多的一天有三四十人排队等着让他修表,而今,这个行业却落寞了。

  一块手表和我们的生活 飞快的节奏和失去的时间

  “这是十年前过生日时,儿媳妇送给我的。”李大夫拿着一块手表告诉我。这个品牌为“ENICAR”的手表虽然已经十岁了,可还像新的一样。

  2006年诺基亚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有80%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取代闹钟和手表。李大夫也不例外,她是两三年前开始用手机的。在这个飞速变化发展的年代,很多记忆中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闪了一下便成为了历史,有些甚至还来不及让我们记住就已经永远退出历史舞台了。

  有的人,却在坚持守候。

  经过繁华喧嚣的大街和四面高楼的社区,记者来到钟表收藏者张继峰的家,室内外的情景顿时让人吃了一惊——上了年头的红木家具,古色古香的青石地板,还有清末产自美国的留声机,一系列依然光彩熠熠的19世纪的外国钟表……一切无不诉说着它的主人古雅的生活方式和情趣。

  收藏钟表的张继峰不被时间所累,他说他喜欢用“玩”来形容收藏,“玩”让人感觉比较轻松,不会使人产生压力。“玩”能历练一个人的性情,“玩”又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不要成为钟表的奴隶,不要被时间所累。

  是的,从座钟到挂钟再到闹钟,再到手机、电脑、“黑莓”(移动电子邮件系统终端),呈现时间的物品越来越多,可我们的生活却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发展和便捷而悠闲下来,反而越来越快。其实不管闹钟也好,手机也罢,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适时地让你的生活慢下来,哪怕只是偶尔能睡到自然醒。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