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密码
3  4  
PDF 版
揭秘彭加木失踪之前因后果
27年的寻找都归于失望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27年的寻找都归于失望

中原网  日期: 2007-07-27  来源: 郑州晚报  
  1980年来,对彭加木的官方或民间寻找从未断绝。

  

  1980年的紧急搜救

  在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记者唐守业著的《寻谜彭加木》一书中,披露了不少当时不为人知的找寻彭加木的细节,其中包括当时在紧急情况下的人员调动,以及前后6次大寻找的过程。

  1980年6月17日上午10点半,彭加木留下了那张7个字的字条,然后消失了。队友们原以为他就是在附近转转,但在三四个小时后彭加木还没回来时,他们开始着急,发动汽车去寻找,果然在东面寻找到了他的脚印。

  第一次的搜寻由探险队员组成,他们沿着脚印追踪了大约7.5公里后,失去了彭加木的踪迹。在送水的飞机到来后,又请直升机沿着脚印消失的地区寻找了1个多小时,仍没任何结果。18日凌晨2点,他们向总部汇报:彭加木失踪了。这一消息惊动了党中央。

  第二次搜寻,从当年的6月20日到26日,部队和地方出动了136人次,由部队出动运输机将人员载到现场,在出事地点30公里范围内寻找,而直升飞机则在30米的高度低空搜索,在这样密集的搜寻中,没有任何发现。

  

  第三次寻找:警犬磨难

  1980年7月7日,第三次寻找开始了。

  寻找开始前,有人向公安部建议,既然人找不到,可考虑派警犬。于是,从全国各地调集了6条战功赫赫的名犬前往罗布泊,同时抽调了127人分别搜寻。经过将近1个月的搜寻,搜寻队员发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但却没找到属于彭加木的任何遗物。调集的警犬在高达70摄氏度的地面温度和能磨破骆驼蹄的地面上,不但没发挥作用,还因此纷纷受伤。

  

  第四次寻找:止谣

  1980年11月初,由中科院新疆分院和当地部队组成了一个1029人的搜寻部队,彭加木的儿子彭海也参加了这次寻找。

  这次搜寻,其中一个起因是香港《中报》上刊载的“彭加木惊现美国华盛顿餐馆”的报道。与前几次搜寻不一样的是,搜救队使用了钉耙等“武器”,搜寻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区域,捡到了几百年前的铜钱、串珠、马掌、海贝、骆驼鞍子等物品,但还是没找到丝毫线索。

  

  第五次寻找:相隔24年后的纪念与寻找

  1981年后,彭加木这个名字曾一度沉寂。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探险成为时尚,他的名字又再次被人们提起,尤其是在1996年余纯顺遇难罗布泊后。进入21世纪后,关于发现“彭加木遗骸”的消息突然多了起来,许多人把他们发现的干尸位置记下来,报告新疆分院,希望他们核实。

  而记者出身的唐守业,从来不相信这会成为一个无法破解之谜。他和探险家吴仕广等人,于2004年11月发起了第五次寻找彭加木的行动。第五次搜寻行动,使用了新型武器——金属探测仪,但依然无果。

  

  第六次寻找:“抢尸事件”

  2006年的搜寻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党组书记傅春利,还有1980年罗布泊科考队的队员陈白录,有精良的装备和43名队员参与,加上之前有人告诉他们说已发现了一具和彭加木非常吻合的干尸,等待他们去辨认,队友们非常高兴。

  不料,等到队伍到了敦煌,竟发生了意外。原来那名报告者为了确保“彭加木发现者”的身份,提前进入沙漠,把干尸运了出来,存放到敦煌博物馆。几经交涉,中科院新疆分院人员终于见到干尸,经简单辨认就排除了这是彭加木遗体的可能性。

  这一事件经过中间关联人的炒作,变成了2006年4月的“爆炸新闻”,从“发现彭加木”到“排除彭加木”,让关心此事的人心里经历了一个大幅度的落差。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