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城市故事
3  4  
PDF 版
忆往昔 碧血丹心浩气存 看如今 翠色掩映碧沙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忆往昔 碧血丹心浩气存 看如今 翠色掩映碧沙岗

中原网  日期: 2007-08-01  来源: 郑州晚报  
  公园里晨练的市民
  翠色依依
  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
  碧沙岗烈士陵园原大门
  20世纪50年代的碧沙岗公园北门
  如今的碧沙岗公园北门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樊高宇 任中敏/文 晚报记者 王梓 赵克/图

  百姓乐园碧沙岗

  阅读提示 祥生动物园 恒河猴 露天剧场 骑驴看电影 雅马哈赛车

  1954年,刚刚完工的郑州国棉一厂,如同西郊荒野中的一片孤岛。“可多深沟,可多荒坟。晚上外边灯光稀疏,女工胆小,天一黑都不敢出来了。”1956年考上了郑州纺织干校的16岁青年张国源从家乡漯河来到郑州,进了国棉一厂当工人。

  当工人确实不错,工会每周末都会包场看电影,位置在二七纪念堂,那时西郊还没有电影院。张师傅回忆说,从一厂到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堂,碧沙岗是必经之路,那时的碧沙岗还都是树、坟地和墓碑,外面围着土院墙。让人没什么太大兴趣。

  碧沙岗从陵园被辟为公园是在1956年,于次年正式向游人开放。当时是边开放边完善。

  张国源1958年被下放到西华农场,4年后回来的时候,碧沙岗已经完全变了样,“已经具有公园的风貌了,开始卖票,票价好像是3分钱。”

  碧沙岗公园曾经饲养过动物,它的前身是解放前的一家私人动物园——祥生动物园。祥生动物园说是动物园,其实是动物流动展览团,类似马戏班的性质。但祥生动物园动物确实不少,老虎、狮子、豹子一应俱全。解放后,公私合营,这家动物园里的200多只动物被划归市文化局。1957年,碧沙岗公园开放时,这些动物又被移交给碧沙岗公园。

  西站东街的退休职工刘赟彦曾经当过碧沙岗公园动物队的队长,对碧沙岗公园的动物了如指掌。“当年,公园的经济条件差,很多动物配不成对。到了动物发情期,公园就到外地的动物园去借动物,但都是打着展出的名义借。当时碧沙岗的猴子全是从广西进的恒河猴。”

  1985年,郑州市动物园建成以后,市内3家公园中的动物园连人带动物全部转移了过去。刘赟彦回忆说,搬家时最难办的不是狮子老虎,而是猴子,它们好像不愿搬家,在猴山上东躲西藏,和抓它们的饲养员“斗智斗勇”。直到最后,也没能把猴子全部逮完。刘赟彦指着公园东南侧的喷泉说:“原来的猴山就在那儿。那几只孬猴直到扒猴山时也没见着。”

  相信许多郑州人都不会忘记碧沙岗公园的露天剧场,该剧场能容纳3000多人,当时规模在全郑州都数得着。张国源对剧场的印象尤为深刻,因为当年公交车少,他和同事们去二七纪念堂看电影,要么走路,要么骑驴,你可别撇嘴,骑着驴去看电影可是当年的时尚,省时省力又不耽误看风景。张国源说:“最初剧场不分座号,都是一排一排的石板,谁先来谁坐好位置。当时票价最贵的5角,最便宜的才5分钱。常香玉、申凤梅、毛爱莲等名家都在这儿唱过戏。最火爆的还数常香玉演的《李双双》,当时票已经卖完了,等在剧场外的群众还是黑压压的一片。”

  随着单位越来越多,“建设影院”最先在西郊建起来了,随后,“中原影剧院”、“省工人文化宫”也相继落成。设施比较先进的电影院挤得露天剧场没了生意,最后只好拆掉了。剧场没落之后,碧沙岗公园打起了游乐牌。上世纪80年代,是公园游乐设施增添最频繁的时候。

  张国源的儿子今年33岁,他的童年和少年是父亲带领在公园里度过的。“几乎每次去,都会有新项目出现。大概是1986年国庆节,除了以往我最爱玩的碰碰车,又有了孩子可以单独驾驶的小轿车,孩子当司机、父母当乘客的母子轿车,可以锻炼应变能力的飞碟车。”张国源补充说:“还有中老年人感兴趣的雅马哈小赛车。这种赛车车速每小时可达20公里,方向盘、油门、刹车等装置一应俱全,外形与真车相仿,驾驶员可以享受到难以名状的乐趣。”

  人气旺了,周边也丰富起来。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以碧沙岗为中心形成的商圈辉煌一时,郑州商业大厦在当时号称“西霸王”。近年来,碧沙岗商圈再次兴盛,成为西区最集中的商业繁华区。

  历史变迁碧沙岗

  阅读提示 张恨水 冯玉祥 郭沫若 劳动公园

  当年碧沙岗的模样,根据张恨水写的《碧沙岗游记》中的文字可以想象个大概:“进门是一条很宽的人行路,穿过一架如船篷式的葡萄架,长约10尺,这点很有意思。南行,有一道池子,池上架有石桥,迎面一架东西,挡住了眼帘,便是纪念塔了。塔前三角式,建有三个亭子,用花木陪衬着。这三个亭子的名字,是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亭后,有一个纪念堂。穿过这个堂,后面就是阵亡将士的灵堂了,里面供了无数牌位。”

  门指的是北门,如今我们看到的建设路上的北大门是1979年重建的。陵园最初建成的时候,北面的大门有3个,城堡式一字排开。中间正门巍峨雄伟,门头正面有石刻的“碧沙岗”3个金字,左下角是“总司令冯玉祥题”的字样。

  “文化大革命”时,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郑州市的金水区、二七区、中原区要各有一个公园。嵩山路以西是中原区,没有公园,就把碧沙岗划了过去,改名为“劳动公园”。值得一提的是,“劳动公园”4个字是郭沫若老先生亲笔题写的。“文化大革命”以后,碧沙岗公园重修了大门,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据传郭沫若题写的“劳动公园”的牌匾如今还在郑州,被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收藏起来了。

  尽管碧沙岗从1956年就被改为了公园,那些灵堂牌位也随着公园的建设见不到踪影,但在老郑州人的记忆中,碧沙岗就是“老冯义地”。

  碧沙岗真正成为郑州市民的乐园,应该在拆墙透绿之后。公园管理处办公室的李主任告诉我们,1997年公园“拆墙透绿”,次年春节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从那之后,碧沙岗成为附近居民晨练、休闲散步的好地方。虽然周围有绿城广场、五一公园,但碧沙岗以其特有的优势吸引着人们。

  在林荫广场,我们遇见了国棉四厂的退休女工巩秋菊,她正随着一个吹萨克斯老人的伴奏唱《大碗茶》。巩秋菊老家在驻马店,20多岁时来到郑州,她说,退休后她每天都来这里,有时一个人,有时是和老伴带着孙子。在这里可以结交好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心情很愉快。“无论职位多高,来到这里都是老百姓。大家一起娱乐玩耍。”在巩秋菊眼里,公园还有了这么一层特殊的含义。

  沉香园的西北方位,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小有规模的“合唱团”,大概有20人,有手风琴、二胡等乐器。来这里较早的徐先生介绍说,他们这个地方叫“同乐园”,没有组织者,最初是他自己在这里唱,后来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在这里都很快乐,所以取了个“同乐园”的名字。“刚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为了伴奏,我特意买了个手风琴,我是现学的。”徐先生得意地笑了笑,“我来这里七八年了,学歌都学了将近1000首了。”

  北伐将士碧沙岗

  阅读提示 北伐 白沙岗 纪念碑

  1927年6月1日,冯玉祥与北上的北伐军在郑州胜利会师。冯玉祥出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之后,冯玉祥率国民革命军继续东征,转战山东、河北,收复北京、天津。

  东征胜利,战事稍息。1928年春,为了安葬历次作战中阵亡的官兵,冯玉祥先后拨款20万元,责成交通司令许骧云建造北伐阵亡将士墓地。

  在当时郑州以西4公里处,有一个黄土岗,系梅山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尾端,当地人叫它白沙岗。这里常年风沙弥漫,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因为种不成庄稼,附近村民只是在岗上种些树木防风固沙。在这里建墓地,不占用老百姓的耕地,正合冯将军的心意。于是许骧云在此一次购地400亩,用于建造陵园。

  1928年3月,陵园动工,当年8月竣工。冯玉祥取“碧血丹心,血殷黄沙”之意,将陵园命名为“碧沙岗”。

  抗日战争结束后,冯玉祥的旧将刘汝明被南京政府委任为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率部驻开封一带。为了纪念第29军抗日战争时期阵亡的高级将领佟凌阁、赵登禹、张自忠,刘汝明在原有的3座亭子旁边又建了两座亭子。5座亭子的前方另建了一座纪念塔,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

  “抗日烈士纪念碑”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掉了,只留下一个塔形的底座。1994年,在“抗日烈士纪念碑”原址上建起了“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成为碧沙岗公园进入北门后最醒目的建筑。

  郑州市三大公园档案

  ●碧沙岗公园

  建立时间:1956年

  占地:380余亩

  ●人民公园

  建立时间:1952年

  占地:500亩

  ●紫荆山公园

  建立时间:1958年

  占地:390余亩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