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6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对这份答卷,我们更想听听您的心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新世纪·郑州十年》大型系列报道研讨会
让我们倾听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对这份答卷,我们更想听听您的心声

《新世纪·郑州十年》大型系列报道研讨会

让我们倾听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本报讯 有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更有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需要我们不断汲取和改进。

从今年初开始,持续近5个月的《新世纪·郑州十年》大型系列报道,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关心指挥下,经过市属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郑州手机报等数以百计新闻采编人员的努力,交出了一份答卷。

5月31日,“关注民生 破解‘四难’新世纪·郑州十年”大型系列报道研讨会在郑州市举行,部分中央驻豫媒体负责人和我省新闻界知名专家参加了研讨,与会人士提出了精辟的建议和意见。整个研讨会历时5个小时。

在倾听专家意见建议的同时,作为郑州一分子的您,对于这组报道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您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是鞭策、是鼓舞。

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中,我们都深深地爱着她。每一天,我们都会触摸到她的脉动、她的温暖。

互动方式

本报热线:67659999

登录郑州晚报论坛“陇海西路80号”(网址:http://www.lhxl80.cn/bbs/index.php),发表您的意见和建议。

河南省杂文学会会长、大河报原总编辑、阅评专家 王继兴

我们常说要唱响主旋律,怎么唱响主旋律?

我们常说要唱响主旋律,怎么唱响主旋律?这组报道起码给了我们3点启示。

第一,在特定的历史节点,要善于聚焦,即将迈入“十二五”新征程的时候,这次报道选取成就辉煌的10年,不仅在全市产生强烈的心理和情感共鸣,而且对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10年是个节点,这个选题的重要性不用多说,选题选好了,才可能有历史性,才可能有实践性,才可能有雕塑性,也才可能和广大群众产生共鸣,激起他们的参与热情。

第二,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郑州手机报等多家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宣传合力,《新世纪·郑州十年》报道扬起了一阵舆论强浪,之所以形成立体声、多元化,就在于各媒体充分发挥了所长和特色,按照一定的节律,产生了和声。

第三,精心策划,着力组织,保证了这次报道赢得最佳的社会效果。

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出思想出思路,亲自参加具体稿件的讨论和改稿,总编辑、台长亲自协调,统筹,还直接深入实际采访,最大限度发挥各单位资源。这也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郑州日报在这组大型报道中担当了旗帜的作用,起到了很好的领唱作用,10篇报道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我用8个字总结——

“大”:大策划、大创意、大手笔、大气派、大气势、大气概。

“高”:不是就事论事,一事一议、坐井观天,而是站在历史、时代、全局的高度,站得高,才能看清这个时段在整个历史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看清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看清一个城市在全省全国大局中的具体位置和影响,所叙所议,都是大问题、脉络问题、战略问题、思路问题。

“重”:舍得重锤猛鼓,版面都是重磅的,图片、消息、通讯、标题都是重磅的,邀请的专家学者都很权威。

“实”:整组报道内容戒虚务实,大而有当,大而实,讲的成绩并不多,而且在讲成绩的时候,那种态度让人感叹。

“深”:主要指思辨的深度,这组报道非常难能可贵的是,把叙和议、历史与现实、今天和明天这些对比的范畴用不同手段,柔和地融合了。叙事有丰富的内容,论理详细分析,逻辑力量强,分量、重量、感染力、思辨力不一般,自然产生的客观效果强大,凝聚力、动员力强。

“全”:几乎把新闻报道所能用的十八般武艺都用全了。采访对象也非常全,官员、专家、学者、老百姓、小学生,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效果。

“精”:文字上精耕细作,标题上精心制作。一些栏头的设计都非常精心。郑州晚报每叠封面,把这10个特刊,发过一篇圈一篇,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专家点评”4个字用印章形式表现,是经过精心考虑的。

“新”:从宏观到微观,主题创意新颖,让人过目铭心,产生共鸣,真正难忘。

我的建议是,还不够解放,主要是一版,这么大的策划,在一版的体现上,位置飘忽不定,忽左忽右,规格变化而不一律,字号和标题忽大忽小,影响了视觉形象。

郑州晚报除了其他方面和日报一样之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明确定位,发挥特色,配合日报唱好和声,特别注意角色地位,特别重视全局,特别出色。日报叫“郑州十年”,晚报叫“十年见郑”。我的感觉是,日报说“我们的成绩确实辉煌”,晚报说,“真的,我可以作证”。有权威人士,有知情人士,有见证者,有感受者,非常有说服力。

第二,郑州晚报在这次报道中,着重打造了自己的拳头产品——总编辑评论。

看完后十分感慨,这组评论十分如意,十分难得,特色有4点:

选题上全局融于胸,立意高远。

内容上如数家珍,丰富翔实。

结构上纵横捭阖,汪洋恣肆。

语言生动凝练、文采飞扬。

过去的报纸总编辑叫主笔,主笔是要亲自操刀的,很多新闻前辈,邹韬奋、范长江、夏衍,首先是主笔,这是个传统,如今郑州晚报把这个传统继承下来了,非常难能可贵,值得全省新闻单位推广学习。

这表明,作为团队,郑州晚报的人才资源是丰富的。作为个人,记者们笔力不凡,有很大潜力,只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和平台,就能“锥处囊中,其锋自现”。

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阅评专家、高级编辑 王钢

视角集中于政经,风格侧重于理性

《新世纪·郑州十年》大型系列报道,是郑州新世纪10年心路历程积淀已久出现的一次“井喷”,发力很猛,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让新闻界同行看到了郑州市委宣传部和市属媒体的大手笔。

这次大型报道的成功,应了一句老话: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是因为这次大型报道抓住历史节点,高端审视、回顾前瞻,凝结出了一份思想成果。

新闻媒体,在历史回顾、成就报道方面,经常在做“同题作业”,而今年4月26日起郑州主流媒体集体、隆重推出了自己的“独家作业”,规模宏大的《新世纪·郑州十年》报道横空出世,十分抢眼。新闻媒体对历史的节点是十分敏感的,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发挥的题眼。2010年正是一个回顾和前瞻的节点,因为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世纪之行的起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伟大实践的10年。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单位,在这个关头都有必要进行总结,以利于更清醒、更理性、更科学地发展前进。

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一向较注重新闻策划,推出过不少富有时效性、新闻性的“拳头”产品,而这次大型报道又是一次集中展示。其中,作为都市报,郑州晚报做大型政经系列报道,从内容到版式,都显示了足够的高度和精锐的实力,在都市报成为大型政经报道主力军方面树立了一个成功例证,尤其是特刊连续刊发的10篇“总编辑评论”,闪露思想光芒,犀利酣畅,锐气扑人,引人关注。

《新世纪·郑州十年》在鲜明的坐标上,跳出郑州看郑州,跳出河南看郑州,既有高度也有章法,形成的不仅是新闻报道,也是思路的轨迹、思想的结晶。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张维迎为首的一批专家点评,又提升了理性思辨的水准。整个报道为郑州迈入“十二五”继续发力提供了强大的舆论助推,热情昂扬,气势夺人,效果相当出彩。

“地利”,是因为这次大型报道立足于郑州发愤图强的原始动力和时间经历,客观翔实,留下了一份历史见证。报道视野广阔,激情洋溢,但并未让人觉得虚张声势,因为它扎根于最熟悉的土地,采集于最贴心的感受,向世人端出的是一份刚刚发生在身边的热腾腾的真实,说出了社会各方想说、想听的话。其中,既有时任高层决策者对10年思路历程的全面梳理,也有大量亲历者对10年发展的专业解读,更有众多的当地百姓对10年生活变化的细节描述。

《新世纪·郑州十年》与一般的成就报道有所不同,视角集中于政经,风格侧重于理性,这对策划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和”,是因为这次大型报道明辨历史、坚定方向、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必将产生激励郑州人民乘势而上、共谋发展的动力。希望今后能够读到更多这样的力作。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大教授 董广安

描绘一个

精彩、可爱、发展中的郑州

这次《新世纪·郑州十年》报道,给广大郑州市民描绘了一个精彩、可爱、发展中的郑州。

有三点值得肯定:第一是精心策划、精心选题、打造精品、彰显精神;第二是大气,系列报道表现出大手笔、大气势、大气概,成为主流媒体组织舆论、引导舆论、影响舆论的成功典范;第三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有专家点评,还有百姓述说,图文并茂,深度挖掘,构建了一个立体、全方位展现郑州10年的图景,更难得的是平民化,展现了平面媒体的独特性。

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韩宇宏

大型报道

要“前有造势,后有反响”

报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关注民生为中心,比如经济发展、宜居城市等篇章,符合中央精神。

细节方面比较完美,亮点纷呈,语言优美,比如郑州晚报《未来篇》,封面上10个孩子手持描绘未来郑州美景的图片,细节十分考究。

郑州晚报的报道充分研究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报道内容更有民生味儿,有针对性,形式活泼生动,读者喜闻乐见。

这组报道、这场新闻战役,回顾我市近10年走过的路,明确今后应走的发展之路,明确(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论证)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坚定我们发展信心的报道、战役。

换句话说,就是探索、论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势下,人口多、资源有限,甚至贫乏,科学技术又相对落后的内陆大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问题。这样,报道就具有了较高的理论立足点,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和扎实的根基。

我建议,今后大型政经系列报道要实现“前有造势,后有反响”,长时间在群众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河南新闻阅评专家、高级编辑 熊志波

报道可信性强、感染力强

新闻宣传有“四难”: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这组系列报道就破解了“三难”,卓有成效。

同时,整个报道用事实说话,有根有据,尊重新闻报道客观规律,报道可信性、感染力强,很好地唱响了主旋律,打好了主动仗,强化了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河南新闻阅评专家、高级编辑 孙传恒

整个系列报道体现了三个“重”

系列报道体现了三个重。首先,报道重精心策划。全面梳理了郑州10年又快又好的发展经验,整体报道体现了编辑意图,实现了集体智慧,给读者形成了完整的、深刻的、持久的印象。

其次,报道重在充分占据资料。内容上深刻体现了10年变化,是每个郑州市民看在眼里的变化,而整个报道思路不是局限在郑州看郑州,而是跳出河南看郑州,有高度有深度,给读者提供了新的思考,使读者从感性转化为思想质的飞跃。

最后,报道重在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比如,十年报道的数字报道,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郑州速度的缩影;读者关注的热点与政界高端访问,从上至下实现了报道的客观、突出和鲜明风格。

河南日报时评组编辑 吕志雄

破解了纸媒在微博时代发展问题

整组报道,破解了纸媒在微博时代如何更好地发展的难题,发出了独特声音,同时,也破解了正面报道难的问题。

报道准确把握市委意图,展示了老百姓急于想了解的信息。

我觉得,这是在传播一种理念:从市委要精神,从老百姓中寻找新闻故事,应当把这种运作模式传承下去,作出更多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晚报记者 孙娟 裴蕾整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