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3版:时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首次免费提供18个节地生态葬墓位
李桂玲:文化志愿服务在路上
f0324fl2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由“送文化”到“种文化”
李桂玲:文化志愿服务在路上
“我是一名志愿者,能向需要帮助的人搭把手是我应该做的”
李桂玲组织志愿者走进校园,给学生们带来新毛笔

本报讯 “春雨工程·文化志愿服务边疆行”“文明河南·欢乐中原”群众文化活动、“大爱中原、文化暖冬——文化志愿者在行动”、“情韵郑州”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温暖回乡路,共铸留守情——春运期间关爱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让群众感受到了温暖,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更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群众。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一位“最美志愿者”,她就是郑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市文化志愿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桂玲。关于她的故事以及她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见解,让我们走进社区一起看、慢慢聊。 郑州晚报记者 董艳竹 文/图

探索:让“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2011年,我市启动文化志愿者活动,李桂玲被调到市群艺馆接手相关工作。她当时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扩大郑州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如何将广受欢迎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持续下去。

在她的努力推进下,2013年,郑州市创新成立文化志愿服务中心,服务触角逐渐覆盖全市所有社区,设计标志,统一志愿者服装,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志愿者的组织管理、招募程序、培训服务和表彰激励等工作。热心公益文化的人们真正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目前,郑州市已有文化志愿服务团队300余支,志愿者4万余人。培育了“红月亮艺术团”、“舞影秀艺术团”、“老三届艺术团”、“霓裳艺术团”、“红叶艺术团”等明星志愿服务团队,实施了“春雨工程·文化志愿服务边疆行”“大爱中原——文化暖冬”等精品志愿服务项目,打造了“送文化到基层”“文化志愿者在行动”“情韵郑州”系列活动的公益品牌等。

“李姐身上最重要的是她执着的献身精神,她在志愿服务上的探索、奉献和实践,正是我们今天在深化文化志愿服务事业中最需要的。”说起李桂玲,一名文化志愿者这样说。

实践: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在工作中,李桂玲常说:“文化志愿服务一直在路上。”她积极奔赴在各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一线,参与春节期间民间文艺展演、群众文化艺术节、歌手大赛等紧扣主旋律的大型公益文艺活动,培育志愿服务骨干力量,留下一支支文化志愿服务队,让省会市民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实惠,推动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在李桂玲的带领下,打造“情韵郑州”群众文化品牌,开展公益展览、讲座、演出上千余场,深受老百姓喜爱。同时,关注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组织文化志愿者走进老年之家、中小学校、建设工地以及残疾人服务中心等场所,提供文艺演出、文化辅导以及读书读报、讲解电影等志愿服务,给他们带去了温暖。

“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近几年先后赴新疆哈密、四川北川、内蒙古呼伦贝尔、西藏阿里等地开展了中原文化边疆行志愿活动,让中原文化在边疆扎根发芽。

帮扶:“妈妈,你怎么这么久不来看我们”

扶危济困,李桂玲总是从自身做起。2014年12月,李桂玲领养了登封市宣化镇小学的卢柄皓、卢雪两名留守儿童,孩子每天都给她发短信。就算工作再忙,李桂玲也要抽出时间认真回复孩子的每一条信息。每隔一周,她都带着自己的孩子与她们见面,孩子们年龄相仿,很快就打成一片。她买了学习和生活用品送过去,给他们辅导美术作业。

有一次李桂玲出差半个多月,一下飞机就匆忙赶往登封,在路上她还在想孩子们这一段时间过得怎么样,学习有没有落下,是否吃饱穿暖。当她走到学校门口,看见两个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她,大声喊:“妈妈,你怎么这么久不来看我们!”李桂玲的泪水一下子夺眶而出。

2015年2月,在帮扶走访中,李桂玲得知村民张朝旭家中510斤粉条滞销,当即决定伸出援手,给亲朋好友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粉条,并将粉条拉回了郑州。同时,她发动文化志愿者参与到爱心举动中来,你5斤、我10斤……短短一下午,510斤粉条销售一空。当她将5100元钱送到张朝旭手上的时候,他连着说了多声谢谢。“我是一名志愿者,能向需要帮助的人搭把手、出把力是我应该做的。”李桂玲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26147 2016-03-24 00:00:00 四 李桂玲:文化志愿服务在路上KeywordPh“我是一名志愿者,能向需要帮助的人搭把手是我应该做的”让“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由“送文化”到“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