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3版:聚焦产业聚集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走在全省发展最前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走在全省发展最前列
——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综述

主平台 人口转移主渠道

郑州要强化率先意识 全面走在全省发展最前列

强化带动意识 努力为形成全省协调发展新格局做出更大贡献

——谢伏瞻

托起郑州“国际商都”建设产业之基

如果把区域经济发展当作一个大舞台,产业集聚区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领舞者。

“十二五”期间,郑州市紧紧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按照“四集一转、产城互动”要求,突出规划引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气魄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经过多年精心“浇水灌溉”,这一片片产业发展高地已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引擎、重大项目落地的主平台、农业人口向城镇加快转移的主渠道。

产业集聚区,正以其独特的项目吸引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率和未来成长性,为郑州“国际商都”建设注入强劲的活力,催化着郑州经济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来自市发改委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过去5年,全市1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1441亿元,年均增速38.5%,高于全市年均水平11.3个百分点,总量占据全市工业半壁江山,对全市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由48.3%增至69.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64.8亿元,年均增速32.2%,高于全市10.8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由36.2%增至51.4%;实现税收512.9亿元,年均增速26.8%,高于全市7.9个百分点。全市产业集聚区累计荣获省级“十强”、“十快”荣誉称号18次,经济技术和航空港集聚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六星级、五星级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已真正肩负起省会城市的“双重”责任,为郑州市在全省“挑大梁、走前头、做表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规合一”

科学优化产业布局

“十二五”时期,全市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产业集聚区,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把环保规划、生态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五规合一”,明确了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同时将“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理念贯穿于产业集聚区提升发展的全过程,促进了全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拓展了产业集聚发展空间,推动了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优化了全市产业布局,促进了人口向城镇转移。

集聚诠释力量,速度演绎激情。全市产业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正显著增强。

以交通路网为先导,全市产业集聚区在实现“九通一平”的同时,不断完善行政审批、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投融资、土地整理、人力资源和创新创业综合体等要素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1806亿元,其内生动力和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以闲置用地清理处置和建立土地保障体系为抓手,持续提高节约集约、集聚高效用地水平,累计盘活闲置用地4.8万亩;融资平台实现融资近3000亿元。

“培内引外”:主导产业集群规模持续壮大

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绿城大地满目葱茏,生机勃发。作为省会经济发展主战场、主阵地、主载体的产业集聚区,同样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驱车行进在郑州航空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等产业集聚区,你会看到一派“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的热火朝天的建设发展场景。

数字为证。“十二五”时期,全市产业集聚区积极实施战略性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稳步推进二、三产融合,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2015年,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65.8%,占全市工业七大主导产业的比重达到41.9%,较2010年提升3.9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重点围绕 “三力型”项目,大力开展“五职招商”、“产业链招商”和“龙头+配套+协作”的集群化招商模式。5年来,累计完成亿元以上投资4790亿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402亿元。

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全市已培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集群。围绕全市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各大集聚区带动我市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保障。据统计,2015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业务收入分别超过1600亿元、1000亿元。

优效降耗: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显现

悄悄变化的郑州产业结构之比,不断降低的产业能耗,生动诠释着郑州正在快速演进的经济大变革。

在“一增一减”的经济发展“跷跷板”上,郑州工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2015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68.6亿元,较2010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27.8%;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68.8万吨标准煤,较2010年下降5.4%,低于全省产业集聚区平均综合能源消费量7.7个百分点,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十二五”时期,全市产业集聚区率先调结构促升级,积极打造特色产业链条,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智能终端产业链。我们欣喜地看到,郑州正向国内外骄傲地亮出多张产业链“新名片”——融汽车零部件制造、整车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链;融研制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售后为一体的装备制造产业链;集食品制造、包装、化工、物流为一体的食品产业链……

一组组数字生动诠释着产业集聚“握指成拳”的力量。2015年,各集聚区电子信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90%以上,汽车及装备制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60%以上,食品加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40%以上。中牟汽车集聚区拥有郑州日产、海马商务、河南红宇等5家整车生产企业,带动入驻零部件、内饰件等上下游生产企业近百家。上街装备集聚区成为全国大口径蝶阀的重要生产基地,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3%。围绕新郑新港集聚区的“达利食品”“光明乳业”“金丝猴”和马寨集聚区的“康师傅”“天方”“花花牛”等国内外知名龙头食品企业,共引进配套关联产业110余家。

产城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因为天生肩负着优化升级、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使命和担当,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推动郑州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良好平台。

“十二五”时期,全市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坚持“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按照“一基本、两牵动”要求,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推进以就业为核心、依附于就业的“五险一金”规范缴纳和自由转移为基础、住房和教育保障覆盖常住人口的制度创新,吸引了务工人口回流,以及省内其他地市劳动力就业。5年来,产业集聚区新增就业岗位113.7万个,带动大批农业人口实现了就地城镇化。

按照“一个主体、四个权益”(坚持农民主体,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社区房屋所有权)原则,全市优先启动产业集聚区内及周边三公里的棚户区改造和合村并城,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5年来,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从125.2平方公里扩大到191.3平方公里,拓展了52.7%;安置小区鳞次栉比,城镇公共服务向集聚区延伸,公共配套设施实现全覆盖……产业集聚区的承载力不断提高,带动郑州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63.6%提高到2015年的69.1%。

改革创新: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由集聚、创新、活力汇聚的产业高地,正担纲成为郑州“国际商都”建设的生力军。

按照“属地管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完善功能”原则,郑州在全省率先实行集聚区与乡镇办行政区域套合改革,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领导班子配备和管理权限调整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省社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认为,此项改革真正发挥集聚区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整体管理效能,形成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相互促进的有序运行机制。套合改革极大激发了集聚区人员创新创业的干事热情,先进典型层出不穷,成为“十二五”时期全市锻炼培养优秀干部的主战场、选人用人的主平台。

继往开来,重任在肩。展望未来,承载着美好愿景和使命担当的郑州产业集聚区正砥砺奋进,策马扬鞭跃进提速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在已经掀开扉页的“十三五”期间,郑州市将强化率先意识、带动意识,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国际商都”建设为统揽,以国际化、智慧化为引领,加快确立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全球智能终端(手机)制造基地“三个地位”,确保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综合竞争力跨入国内城市第一方阵,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网络经济大省”,实现“富民强省、河南振兴、中原崛起”描绘精彩蓝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31764 2016-04-16 00:00:00 六 走在全省发展最前列KeywordPh——郑州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