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7版:新郑播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碳化枣核:中国枣文化的见证
俯仰由人如桔槔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俯仰由人如桔槔
系列十三 本报与新郑市史志办联合开设

俯仰由人

【解释】

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比喻一切受人支配。

【出处】

语出《庄子·天运》:“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

桔槔在新郑沿用2000多年

成语“俯仰由人”是由农业工具桔槔产生的。许多人还不知道,桔槔是新郑人发明的,这项发明是地道的郑国人的专利,它的发明者叫邓析。

邓析发明桔槔

邓析(前545年~前501年)是春秋晚期郑国人,他是名家学派创始人,又是律师的鼻祖,邓析“好为智巧”,多才多艺,还兼职科技工作和水利工作,搞些业余发明,桔槔便是他的代表作。

当时农民灌溉浇地的方式还是原始的背水法,即以瓦瓮从水源地取水,背到田头进行浇灌,所谓抱瓮取水是也。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低下。经过长期观察琢磨,反复试验,一种省时省力的新型灌溉工具终于被邓析发明出来,取名桔槔。其工作原理是:在水井或渠塘边埋一根竖杆,再将一较长的横杆架在竖杆上,横杆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端悬挂汲水器,当把汲水器放入水中打满水后,再由人力对横杆末端向下加力,由于杠杆的作用,便能轻松地把水提升至所需处浇灌农田。原来5个农夫背水一天仅能浇一畦地,但使用桔槔一天浇地可达百畦。桔槔的发明,不仅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成倍地提高了灌溉效率,是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创新。

不搞专利壁垒

邓析发明了桔槔,并不搞专利壁垒,而是主动无偿输出技术。史载,邓析路经卫国,见几个农夫吃力地背水浇韭菜地,便下车为他们传授桔槔技术:“为机,重其后,轻其前,命曰桥。终日溉韭百区不倦。”遗憾的是这几个卫国农夫顽固不化,不仅不接受新事物,还振振有词地说:“有使用机器的好处,一定就有使用机器的坏处。你走你的路吧,我们就用瓦罐浇灌,决不更改!”

不过,卫国人虽然表面上不愿意接受,但是,后来感到桔槔确实是个好东西,逐步采用了邓析的技术。孔子有个学生叫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子贡南游楚国,一日途经汉阴,见一老者凿土入井,抱着土罐子打水浇菜地,见多识广的子贡便向这老者介绍名叫“桔槔”的机械,告诉他此“桔槔”后重前轻,能俯能仰,打水又快又省力,一天就可以浇一百厢菜地,劝其何不一试。没想到老者愤然作色,表示宁愿永远抱着罐子浇水也不用这种机械。因为“有了机械必有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必有机巧之心;有了机巧之心,人心就不纯正了,道德就会被破坏”。抱瓮老人觉得使用这种机械是羞耻的,所以不愿使用。

桔槔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直到上世纪50年代,桔槔故乡的新郑农民仍在使用它,只不过又给它起了个俗名——“蜗杆”。

作者 靳录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46103 2016-06-17 00:00:00 五 俯仰由人如桔槔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