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8版:二七时报 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二七区两户家庭入选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二七区两户家庭入选

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举行,中央文明委向全国300户家庭授予全国文明家庭称号,二七区建中街街道办事处交通路社区马昕家庭和福华街街道办事处永安东街社区方秀云家庭双双入选。

马昕家庭成员39人,马昕父母将村里孤寡老人接到家里照顾30年,直到老人94岁去世。马昕入伍25年,多次参加公益活动,先后拿出23万元补贴父母亲邻、孤寡老人和失学儿童,并以连队模式对大家庭进行管理。

方秀云家庭成员22人,方秀云是著名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儿媳,丈夫去世后,她未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含辛茹苦把3男2女5个孩子养大成人,将军的后代以朴素的情怀继承将军遗志。

好的家风需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父母、长辈,对于好的家风养成至关重要,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两家人的暖心故事。记者 景静

马昕:把部队好作风融入家庭建设

无偿援助亲邻和资助贫困学生

马昕1973年出生于河南省新蔡县农村,父亲马云杰、母亲杨秀坤是村里公认的好人,街坊邻里谁家需要帮忙了,夫妻俩二话不说,只要自己有能力就绝不推辞。

受双亲影响,马昕从小就养成了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好品格。1992年12月,19岁的马昕入伍,成了一名边防军人。入伍后领到第一月35元津贴就全部寄给了父母,军校毕业后,也是第一时间将大部分工资寄给父母。

不仅如此,跳出“农门”的马昕还一直惦记着村上那些有难处的乡亲。逢年过节,他都要多寄一些钱回去,让父母给村上的孤寡老人买些礼物;每期开学,他还会寄钱让父母帮几位家庭贫寒的孩子交学费;偶尔在电话里听说哪位亲邻遇上了大的难处,他常常会向战友借钱悄悄地帮上一把……

把大家庭编成连队,遇到问题一起协商

马昕兄弟姐妹6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五,但因为穿上军装带过兵,他一直是兄妹中的“主心骨”。即便是相继成家分门立户之后,但凡哪个小家遇到了大事,也要向马昕讨主意。

在马昕看来,只有帮兄弟姐妹们都过上好日子,才能让父母真正放心地安度晚年。于是,在马昕的引导下,兄弟姐妹们相继在郑州打工、开店,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2008年6月,马昕调到了郑州警备区工作,便将农村年迈的父母接到家中照顾,又先后动员在郑州打工的兄弟姐妹搬到同一个小区居住。30多口人在一起如何相处和管理呢?通过再三考虑,马昕决定把部队好作风融入家庭建设,将30多口人的大家庭编成一个连队,自己担任“主官”,几个能力相对突出的孩子当“排长”,遇有重大问题时一起协商,形成方案后分工负责抓好落实。

设家庭爱心基金,增强家庭凝聚力

为增强大家庭的凝聚力,2009年初,马昕建议创立“和谐家庭爱心基金”。逢年过节聚会时,鼓励大家将零花钱存入基金账户,自觉自愿、多少不限。每个小家庭选出一个代表参与基金管理,使用方案经认真讨论,三分之二通过方可执行。

日常,不定期举行乒乓球、羽毛球、踢毽子等家庭体育比赛,拿出一定基金奖励优胜个人,鼓励大家加强锻炼、健康生活。年终时,突出奖励学习标兵和先进工作者,重点资助年轻的家庭成员开拓创业。

“爱心基金”积攒到一定数额后,马昕会建议拿出一部分,组织6个小家庭全体出动,陪两位老人外出旅游。如有家庭遇到重大变故或创业发展需要,可以申请使用基金。

言传身教,传承优良家风

如今,家庭第三代人每月自愿为爷爷奶奶“发工资”。马昕的侄子马涛说,这样做一是想减轻父辈照顾老人的负担,二是想尽自己的能力为老人做些事情。

家中每个人都乐于奉献,这是怎么做到的?对此,马云杰用一句非常朴实的话说:“我在教育孩子方面很简单,就是言传身教。”

马昕说,女儿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帮大人做家务,教育孩子从小知道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就要承担起家庭责任。马昕说:“有了责任心,女儿学习也没耽误,而且还能全面发展,7岁就成为报刊校园小记者,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队干’。”

如何传承好家风,马昕说,家风要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要成为一种习惯动作,而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强制。

方秀云:一块桦树皮是“传家宝”,教育全家无愧于将军后代

方秀云老人用言行灌输好家风观念

在永安东街社区95号院里,说起方秀云老人,邻里街坊都知道,她是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儿媳妇,是一位处事低调、为人和善的老太太。民族英雄杨靖宇的故事妇孺皆知,他的后人现在居住在郑州,在平凡的岗位上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方秀云有5个孩子,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教育他们:“你们长大了一定要给爷爷增光添彩,不要给爷爷脸上抹黑。工作能力大小是一回事,但是人品一定要好,做人第一,做事第二。”这一直是马家的家训。现在5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了,老人依然要求孩子们:“爷爷是爷爷,你们是你们,不能张扬,要低调做人。”

1964年,丈夫马从云病逝,当时年仅39岁的方秀云怀着3个月的身孕,带着最大14岁和最小仅有5岁的4个孩子一起生活。家里生活十分清苦,为了将5个孩子抚养成人,她啥脏活累活都干过,糊纸盒、缝手套、到铁路上穿细铁丝等。就是再苦再难,老人也从未以抗日英雄后代的身份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一块桦树皮成为“传家宝”

方秀云老人的柜子里一直珍藏着一块用红布包着的干桦树皮,那是1958年从杨靖宇牺牲的地方带回来的,在她看来,公公杨靖宇将军是全家人的骄傲。有一位与将军生死与共多年的老战友给方秀云的5个子女改了名字,名字中都有一个“继”字,从大到小依次是: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意思是让他们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做无愧于杨靖宇将军后代的人。从此,这块桦树皮成了他们的“传家宝”。

58年了,这块桦树皮已经破损。马继先说,桦树皮破损,是因为母亲没事儿时总会抠下点放嘴里嚼嚼,有时也让孩子们尝尝。兄妹们知道母亲的用意,她是想让大家铭记自己是将军的后人,任何苦都能吃得下,工作和生活中更不能和别人攀比。

不仅是马继光兄妹5人,就连他们的下一代,也是如此要求的。常青是马继传的大女儿,如今是一名小学教师。她说:“家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信条,我们是将军的后人,我有一位伟大的姥姥,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把好家风传承下去。”

母亲走了,家风要继续传承

在方秀云老人的教导和影响下,英雄的后代秉承着英雄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将杨靖宇将军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继承和发扬光大。兄妹5人全部是共产党员,在铁路系统的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今年9月,中央文明委部署开展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郑州市将方秀云家庭推荐上去。“这个时候,我母亲的意识已经不太清楚,但恍惚还能知道这个消息,很遗憾母亲没能等到我把证书领回来。”马继志看着手里的“全国文明家庭”证书,他说,要到墓前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母亲。

马继先说,虽然母亲走了,但家还在,家风还要继续传承,这是他们兄妹五人共同的责任。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98838 2016-12-22 00:00:00 四 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二七区两户家庭入选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