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7版:新郑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封国书中的外交斡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封国书中的外交斡旋
系列三十六 本报与新郑市史志办联合开设
郑穆公
晋文公

【成语故事】

□新郑市史志办主任 李磊

畏首畏尾

铤而走险

【释义】

诗圣杜甫《春望》有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乱的年代,家书对于漂泊的游子来说就是无价之宝。无独有偶,在诸侯争霸、纷扰不断的春秋时期,郑穆公写给晋灵公的一封国书,不仅成功解除了两国间的外交危机,而且为后世留下了两个成语:畏首畏尾、铤而走险。

【出处】

典故出于《左传·文公十七年》: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灭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馀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朝于齐。四年二月壬戌,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国大将荀林父不听郑穆公意见

执意与杀害兄长自立为君的宋人结盟

这封国书产生的背景是:春秋时代,晋、楚两国争当诸侯的盟主。公元前610年,晋国的执政大臣赵宣子闻报宋国的公子鲍杀死了其兄宋昭公,自立为君,便命大将荀林父率兵马讨伐宋国,又传榜郑国、卫国、陈国派兵马相助。宋文公(公子鲍)得知四路兵马伐宋,心中害怕,忙派右师华元到晋营求和。华元到晋营,向晋将荀林父讲明宋昭公是个无能的昏君,又讲宋文公为人谦逊、礼贤下士、仗义疏财、助济贫民、国人信服、众臣爱戴,是位贤君。同时,又向晋营赠送金帛, 犒劳晋师。收受了宋国贿赂,晋将苟林父准许宋人求和,命四路兵马停止伐宋。此时的郑国国君是郑穆公,也就是以其母梦兰而生、在晋文公的帮助下当上国君的公子兰。郑穆公正率领郑国兵马助晋伐宋,见荀林父私自准宋人求和,停止大军伐宋,大为不满,对荀林父说:“我们鸣金击鼓,跟随将军伐宋,讨伐宋人杀君之罪。将军若许宋人求和,以后乱臣贼子将得逞!”荀林父不听郑穆公意见,执意与宋人结盟。郑穆公因此心生怨气,说:“晋人惟赂是贪,有名无实,不能图霸业。楚王新立,将有事征伐。不如弃晋从楚,可以自安。”公元前601年,晋灵公在黄父这个地方大会诸侯,却不见郑国来参加,因此怀疑郑国对晋有二心。

郑穆公向晋国写信,说明对晋国的恭敬

若晋国逼迫太甚,郑国不惜拼死一战

眼见一场外交风波即将发生,郑穆公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国君,派大臣子家出使晋国递交国书,并向赵宣子进行交涉。在信中,郑穆公写道:寡君即位三年,召集蔡侯和他一起事奉贵国君主。九月,蔡侯来到敝邑前去贵国。敝邑由于侯宣多造成的祸难,寡君因此而不能和蔡侯一同前来。十一月,消灭了侯宣多,就随同蔡侯而向执事朝觐。十二年六月,归生辅佐寡人的长子夷,到楚国请求陈侯一同朝见贵国君主。十四年七月,寡君又向贵国君主朝见,以完成关于陈国的事情。十五年五月,陈侯从我国前去朝见贵国君主。去年正月,烛之武前去贵国,这是为了使世子夷前往朝见贵国君主。八月,寡君又前去朝见。因陈、蔡两国紧紧挨着楚国而不敢对晋有二心,那是由于我们的缘故。为什么唯独我们这样事奉贵国君主,反而不能免于祸患呢?寡君在位期间,一次朝见贵国先君襄公,两次朝见现在的君主。世子夷和我的几个臣下紧接着到绛城来。我郑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没有谁能比我国对贵国更有诚意了。如今大国说:“你没有能让我称心如意。”敝邑只有等待灭亡,也不能再增加一点什么了。古人有话说:“怕头怕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又说:“鹿在临死前,顾不上选择庇护的地方。”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小国就会以人道相事奉;如果不是以德相待,那就会像鹿一样,狂奔走险,急迫的时候,哪里还能选择地方?贵国的命令没有止境,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派出敝邑全部的士兵在鯈地等待。该怎么办,就听凭您的命令吧!在信的最后一部分,郑穆公写道:“我国先君曾于郑文公二年六月二十日到齐国朝见,文公四年二月某一天,为齐国进攻蔡国,也和楚国取得讲和。处于齐、楚两个大国之间而屈从于强国的命令,这难道是我们的罪过吗?大国如果不加谅解,我们是没有地方可以逃避你们的命令了。”

这是一封有礼有节的外交国书。郑穆公明确告诉晋国,郑国三年来多次朝见晋君,已尽了最大的诚意。现在郑国的处境是前头怕、后头也怕。如果晋国过分威逼,郑国在穷途末路之余,即使会走上灭亡的下场,也会用全副兵力抗晋,或倒向楚国。此番交涉的结果是:晋国派使臣巩朔到郑国讲和修好,两国互换人质。后来,“畏首畏尾”和“铤而走险”就从原文摘出,成为世人经常使用的成语典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05164 2017-01-13 00:00:00 五 一封国书中的外交斡旋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