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4版:二七时报 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二七
平凡人的不凡事,二七区道德模范故事汇传递“榜样的力量”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平凡人的不凡事,二七区道德模范故事汇传递“榜样的力量”
还将走进社区、学校、企业进行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讲
讲述辖区内窦桂花老人先进事迹
采访最美铁路警察崔春晓一家

总有一种力量能让你坚定前行,总有一种关怀让你倍感温暖。5月9日,二七区举办了2017年道德模范故事汇活动,讲述了辖区9个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让群众在听故事中受教育,在看表演中潜移默化,自觉敬好人、学好人、做好人、帮好人。

记者 景静 通讯员 刘阳/文 胡源浩/图

现场

9个典型代表的故事

诠释着榜样的力量

5月9日上午,由二七区委宣传部、二七区文明办主办,黄河科技学院承办,二七区文化旅游局、各参演单位协办的二七区2017年道德模范故事汇在黄河科技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二七区各乡镇、街道、区直各单位、各级文明单位的工作人员共1200余人观看了演出。

本次道德模范故事汇选取了辖区9个典型代表,采用情景讲述、朗诵、音诗画、歌伴舞、微访谈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方秀云、窦桂花、宋扬、关骊等道德模范的风采。今年新挖掘的“中国好同学”、爱心餐馆的事迹也被编成了节目,他们的感人事迹、他们的坚韧和坚持、他们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现场每一位观众。

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表演,都在诠释着榜样的力量。当前,二七区正在不断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全力建设“温暖二七”。2016年,郑州市涌现了8位“中国好人”,其中二七区3人;7位“河南好人”,二七区3人。在各县(市)、区中入选人数最多。二七好人、先进模范成为二七现象,彰显出二七人的优秀品质。

据了解,下一步,二七区还将继续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讲活动,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让温暖传播得更远,努力打造“温暖二七 道德高地”,为二七区建设“品质二七、田园二七、温暖二七”提供坚实有力的道德支撑。

节目1 《感动在温暖之间》

窦桂花:

古稀老人十四载义务缝制

千双鞋垫送官兵

2003年,窦桂花去部队看儿子,看到战士们大冬天的站岗几个小时,心疼不已,回来之后就想着战士们垫上个软鞋垫,至少站岗的时候脚就不会冷了。

于是从那时起,每天她一有时间就伏在缝纫机上做鞋垫。有的时候为了赶着给人送鞋垫,她就把每日三餐减为两餐。每次送到部队的鞋垫都会装上一麻袋,找辆三轮车亲自送过去,还要亲眼看着战士们垫上鞋垫,每到这时,她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因为做鞋垫需要不少布料,每天的服装、纺织品市场也少不了窦桂花的身影,她把别人不要的边角料全都搜集起来拉回家。时间长了,服装市场的商户都认识她,有的时候还会主动“送货上门”,给她送来材料。

今年79岁的窦桂花说:“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没啥值得表扬的。只要我活一天,我都会坚持做鞋垫,去送给更多有需要的人。”事虽小,但贵在坚持,14年义务缝制,一针一线中流淌的是慈母般的爱和温暖,彰显的却是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节目2 《漂洋过海的承诺》

宋扬:照顾瑞士籍老人14年,将其接回中国养老

1999年,宋扬在英国留学。一次在地铁站里偶遇拎着重物的瑞士籍老人汉斯,汉斯当时66岁,腿脚不便,宋扬帮他一起把东西拎回家。宋扬来到老人的廉租房中,发现家中简陋脏乱,汉斯只身一人,只吃些超市的生冷食物。此后,宋扬常常帮着打扫、烧饭。不久,汉斯就提议两人住在一起,方便互相照顾。

2007年夏天,宋扬回国工作。2008年,在得知汉斯因患病而瘫痪在床无人照顾的情况后,宋扬决定将老人接回中国赡养,自费10余万元为老人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和脊髓手术,并在术后将老人接回家中赡养。

多年来,宋扬用轮椅推着老人游历了全国20多个城市。宋扬和汉斯还义务在社区辅导英语爱好者数千人(次),并积极参与了众多敬老公益活动。2013年12月,81岁的汉斯在郑州永远地闭上了他的双眼,按照老人的遗愿,宋扬将老人安葬在了郑州。宋扬也终于实现了在10多年前对老人许下的承诺:我会照顾你终身。

节目3 《送你一片暖阳,还我一个微笑》 孙媛媛:把青春无私地献给了特殊教育事业

孙媛媛是2002年8月到郑州市盲聋哑学校担任盲童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2009年9月,她满怀信心地接手了新招收的盲一年级,新同学一共8个,但多重残疾占一半以上。

为了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她经常向老教师请教、给全国特教专家写信咨询、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还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班级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个别辅导计划。在对多重残疾孩子的教学中,她学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篇论文获省、市一等奖。

在生活中,孙媛媛更以满腔的热忱关爱学生。有一次,她的学生博博突发肠胃炎,孙媛媛知道后立即带他去医院,挂号、缴费、做检查、取药、打点滴……等博博的父亲到医院看到她已安顿好了一切,感动得红了眼睛。

15年来,她把慈母般的爱播撒给了最需要关怀的残疾孩子,也把最浪漫的青春年华无私地献给了特教事业。

节目4 《爱的勋章》 崔晓春:他是铁骨铮铮的警察,更是任劳任怨的父亲

今年50岁的崔晓春是郑州铁路公安处郑州站派出所的一名民警,22岁入警,坚守在铁路公安岗位已20余年,先后帮助过往旅客排忧解难1000多件,收到旅客寄来的表扬信100余封,帮助找回遗失物品价值10万余元。

工作中,他自学急救知识,8年里抢救晕倒、昏迷旅客50余人。他立足工作岗位,先后抓获各类上网通缉在逃人员42名。

郑州火车站广场的东西两侧各设立了一个“晓春便民服务岗”,“有警情,找晓春”成了去年郑州火车站春运的一个亮点词汇,每天到岗前咨询的旅客络绎不绝。

崔晓春的妻子仝洋是郑州铁路局郑州建筑段的一名工人,他们有一双儿女,儿子崔智成1岁就患上先天性脊髓脂肪癌,胸部以下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崔晓春和仝洋一起护理瘫痪卧床的儿子20余年。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仝洋除了工作之外,全力照顾孩子,支持丈夫,夫妻两人从来没有因照顾家庭而影响工作。

节目5 《你是我的眼》

关骊:郑州导盲犬第一人,送盲人“第二双眼睛”

关骊是郑州市爱心导盲犬服务中心主任,小时候梦想当一名文艺兵或驯兽师的她,却选择了导盲犬训导师这份公益事业。2007年5月,关骊得知中国也有了导盲犬训练基地后,两年内连续6次往返大连学习导盲犬训练技术。

2011年4月,关骊把花费10多万元训练的河南首只2岁导盲犬“A米”,赠送给了郑州市盲人按摩师李国富夫妇,填补了河南省导盲犬为残疾人服务的历史空白。

她带领盲人朋友与导盲犬多次乘公交、进商场、到公共场所,宣传国家保障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参加郑开国际马拉松比赛,登上二七纪念塔,参观洛阳王城公园牡丹花会,到武汉参加《中国梦想秀》海选等主题活动。

2013年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关骊把她和爱心志愿者共同训练出来的第二只导盲犬“凯西”赠送给了第二个盲人朋友,后来又送出第三只、第四只……她用她的满腔热血让更多的人关注导盲犬事业,让全社会关爱残疾人。

节目6 《父亲的专业护工》

田璐:父亲的专业护工,照顾截瘫父亲20余年

20多年前,田璐的父亲在工作时不幸被砸中脊背造成高位截瘫。当时,田璐刚刚上中学,田璐的妈妈还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十几岁的田璐选择了辍学,挑起了照顾父母的重担。

3年前,田璐的妈妈去世了。田璐全家的经济来源仅靠父亲的病退工资,他在生活上“精打细算”,除了支付父亲的康复费用外,在饮食上他精心给父亲调配,有荤有素、有粗有细,自己却节衣缩食,身上穿的衣服还是中学时的校服。

田璐还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计划,就是每年都给父亲添一个大件物品,如液晶电视、电脑等,让常年卧床的父亲虽然出不了门,却从不寂寞。

每次田璐推着轮椅带父亲出去,在上下楼时都有邻居出手相助,他常说:“人活在世上,每个人都会遇到苦难,只是困难的形式不同。只要勇敢地面对,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节目7 《中国好同学》 朱春雷:截瘫19年,同学帮他,他帮学童

1998年大学毕业的朱春雷准备开一家电脑公司,所有的工作筹备完毕马上要开业时,一场车祸不期而至,造成朱春雷颈部以下失去知觉,下身瘫痪,朱春雷的同学承担起了照顾他的责任。

朱春雷现在住的房子是同学姚军伟的,社区给朱春雷办了低保,每个月有600元,每年同学们都会为他凑几万块钱,支付康复训练和保姆费。

除了到医院康复时背进抱出,平时,同学们也是谁有空就带朱春雷出去散心。同学们对两个日子很熟悉,1月19日,朱春雷的生日,4月23日,车祸灾难日。每年这两天,他们都会陪朱春雷一起过,19年来从未忘记。

为了减少同学们的负担,朱春雷也自己开办起义务助学,每到周末或者晚上,就招呼同学的孩子来到他的小屋学习。朱春雷说,现在自己把功课给拾回来了,自己的信心也树立起来了,觉得自己还有用。19年,朱春雷的同学用爱与坚守,诠释着一段不离不弃的同窗深情。

节目8 《那一抹橘色》

王旭和贾建超:请环卫工吃午餐,已坚持了一年多

每天中午11点,长江路与京广路附近的一个饭馆就热闹了起来,附近的环卫工人聚集在这里,喝着水聊着天,紧接着,香喷喷的饭菜上了桌。

饭店老板是王旭和贾建超。今年31岁的王旭是南阳人,2006年大专毕业后当过环卫垃圾清运车司机、给人送过煤气罐。贾建超比王旭大5岁,许昌人,十几岁就来到了郑州,当过饭店服务员,做过水果商贩,开过粮油店,每天起早贪黑地给饭店送米面油。

相似的经历让这两兄弟有了创业开店的想法。一年前,两人在长江路与京广路选了门面房,决心创业开饭店,起名“三味故事”。问及为何请环卫工免费就餐,王旭说:“还是在开垃圾清运车的时候,看到环卫工生活挺不易的,大冷天儿,就带点馒头凉水,热乎饭都吃不上,就想有朝一日能帮助他们。”

每天,这群穿着橘红色马甲的环卫工人坐在店里吃饭,已经成了一道风景。说起自己的心愿,这两个80后老板说,希望多开几家分店,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节目9 《一块桦树皮 四平传家风》

方秀云:英雄精神代代传,平凡家庭不平凡

在永安东街社区95号院里,说起方秀云老人,邻里街坊都知道,她是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儿媳妇。方秀云有5个孩子,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教育他们:“你们长大了一定要给爷爷增光添彩,不要给爷爷脸上抹黑。工作能力大小是一回事,但是人品一定要好,做人第一,做事第二。”这一直是马家的家训。

1964年,丈夫马从云病逝,当时年仅39岁的方秀云带着最大14岁和最小仅有5岁的4个孩子一起生活。为了将5个孩子抚养成人,她糊纸盒、缝手套、到铁路上穿细铁丝等。就是再苦再难,老人也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在方秀云老人的教导和影响下,5个孩子都是共产党员,在铁路系统的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平凡中严格要求,平静中不落后,平常中有责任,平淡中懂知足”正是对这位平凡而伟大母亲人格魅力的最好诠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45405 2017-05-18 00:00:00 四 平凡人的不凡事,二七区道德模范故事汇传递“榜样的力量”KeywordPh还将走进社区、学校、企业进行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