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化产业 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产业
河南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应让更多人知晓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深挖河南本土美术遗存 让尘封的历史重回大众视野
河南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应让更多人知晓

争取不遗漏任何与河南有关系的艺术家

河南省美术馆成立之初没有收藏经费,他们通过倡导捐赠和以展带藏相结合的方式逐渐积淀下藏品基础。“最近几年,我们有了专项收藏经费,虽然数额相较其他省比较低,但极大地缓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河南省美术馆典藏部主任郭黎莅告诉记者,目前,馆内收藏各类优秀作品近3000件,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及当代艺术作品。而刘岘、刘铁华、马基光、沙清泉版画作品的数量均为全国美术馆之最。

“我们将这4位艺术家的作品收藏作为坐标,往上溯源收藏了大量河南传统木版年画,往下延续收藏了河南当代版画创作的精品,并进行横向拓展收藏了古元、彦涵等人的力作,从而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特色的版画资源收藏体系。”

随着馆藏作品和文献资料的不断丰富,河南省美术馆对这4位艺术家的研究更为深入,陆续编辑了6本相关学术出版物,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专题展览。“这些展览多次入选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或被评为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其中,‘沙清泉百年诞辰纪念展’被文化部列为巡展资助项目予以扶持。”正在筹备巡展的高敏说。

高敏说,在收藏的过程中会根据研究发现的材料和线索,不断调整收藏方向。“我们的目标是,和河南有关系的,长期生活在河南的,为河南做出贡献的,争取都不遗漏。然而有些人不理解,觉得谁谁不是河南人,还大动干戈研究他,这是狭隘的地域认识。其实,研究地域美术,籍贯只是其一,艺术家的创作成长有没有受河南的影响,他思考的东西和这片土地有没有关系,这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比如郭全忠,虽然他只是童年在河南生活了几年,但他对河南的感情很深厚;比如曹新林,他从毕业就扎根在河南,他的绘画语言、表达方法都是中原本土的,都是带有河南烙印的,都是反映河南生活的。”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有着非常丰厚的艺术积淀,有的广为人知,有的还有待于发掘。河南省美术馆开展的20世纪河南省美术史梳理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谈及河南省美术馆在河南美术史研究方面的努力,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给予了充分肯定。

化建国告诉记者,20世纪河南美术史的研究是一项长期工作,“时代印迹——河南省美术馆馆藏版画展”是节点,也是起点,“今后我们将会继续沿着这条路深入下去,构建独具地域特色的美术资源,为河南美术的发展积淀深厚的理论基础。”

“一座城市至少应有一个美术馆”

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术馆前馆长范迪安曾说过:“一座城市至少应有一个美术馆,市民才可以得到充分的审美认知。”

在提高公共审美方面,河南省美术馆策划了美术馆里过大年系列。传统春节在数字化时代逐渐变得模糊,诸如画年画、写对联、贴窗花之类的春节民俗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怎么把变淡的年味儿找回来?“我们连续三年在春节期间举办特色展览,2012年的‘过年·开封木版年画精品展’被文化部评为‘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优秀展览项目’。2013年的‘满庭芳·癸巳新春楹联书法展’,我们把鲜花、红木家具作为展览道具陈列在展厅,和红色对联相映成趣。2014年的‘庆春泽·甲午新春窗花艺术展’,更是把展览生活化、活动化,剪窗花、制作木版画,让传统民俗能够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延续。”

河南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姜珊介绍说,从“走进美术馆”到“把艺术带回家”再到“艺术家实验室”,他们策划和组织了近200个主题、超过500场教育活动,把少儿美术教育推向常态化,惠及人次多达10余万,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奖项。

记者不久前在郑州举办的“点燃艺术梦想”——流动美术馆河南启动仪式上获悉一组数据,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仅有2%看过5次以上艺术展览,而这一数据和发达国家70%以上的比例相去甚远。

如何让观众更主动地走进美术馆?实践证明,公共教育推广活动是重要的突破口之一。河南省美术馆选准少儿群体,打破静态的展示和动态的生活之间的壁垒,让艺术和生活有机融合,在普及公众艺术教育方面效果显著。

让更多人知晓

河南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

当下,作为文化创新与传承的载体,美术馆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成熟的标志,成为一座城市文化的新坐标。许多人认同这样一种观点:来到一个陌生城市,若想了解它的文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它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从博物馆来了解它的辉煌历史,从美术馆来了解它的发展现状。美术馆对于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少城市因为美术馆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吸引着世界的聚焦。

据了解,目前河南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36个,博物馆140个,群众艺术馆186个,美术馆的数量却不足10个。全省18个省辖市中建设公立美术馆的不足三分之一。也许,想在社会更大范围里营造出对美术的感知和需求的氛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美术馆工作能得到精神的愉悦啊。”郝宇说。2014年,还是大二学生的她来到河南省美术馆实习,“美术馆是一个学术上非常专业的团队,我参与过的每一场活动,对我都是一次提升。”今年郝宇考取了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生,开学前的这段时间里,她一直待在美术馆里,她说在这个空间里能让人更深入地思考。

“在我们举办的学术活动上,也有观众给我们的展览提一些意见和建议,有的还相当专业,这说明观众的品位提高了。”高敏感慨地说,这对他们既是要求也是动力。“我们想把每一场展览都做到精益求精,但因为资金有限,只能照顾重点。”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美术馆似乎就是看展览的地方,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学术研究才是美术馆生存和发展的推动力。”化建国说,“提高文化软实力是需要具体内容支撑的。最初我们走出去进行学术交流,主办方对待我们的态度是不屑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河南是美术贫瘠之地。争辩没有用,当我们研究出来的成果逐渐显现,业界不得不刮目相看,河南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应该被更多的人知晓。”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58830 2017-06-20 00:00:00 二 河南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应让更多人知晓KeywordPh深挖河南本土美术遗存 让尘封的历史重回大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