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揭秘嵩山气象员:我在云端坚守32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揭秘嵩山气象员:我在云端坚守32年
上下班要行走在崎岖山道上
站内的这口水井时常干涸

“嵩山站,露天门,多见石头少见人。”这是对嵩山气象站的真实写照。一条羊肠山路,每次上山都要攀登三四个小时,气象人王彦涛一走就是32年。艰苦年代里,擦灯罩、挖野菜,他们苦中作乐,自力更生。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他却依然在山顶坚守。

郑报融媒记者 王军方 文/图

阴差阳错

嵩山气象站(下称“嵩山站”)位于嵩山跑马岭,海拔1178.4米,气候多变,最长连续雾日44天,最大风速大于44.7米/秒(相当于14级),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5.5℃,夏季雷电日数多达42天,是我省唯一的高山国家基准气候站,也是我省唯一的国家三类高山艰苦台。7月3日上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嵩山。52岁的王彦涛背着行囊,努力向山顶的嵩山站攀登。山路窄处只能容一人通过,有的地方坡度超45°,没有台阶,更不通车,到处怪石嶙峋,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阴差阳错,本想能上本科,但因志愿填报错误,稀里糊涂上了气象学校,然后被分配到嵩山站。”回忆起32年来的历程,王彦涛感慨万千。

1985年8月,王彦涛用了近4个小时,从山脚下攀登到嵩山站。

他初到嵩山站时已近傍晚,老站长立即安排饭菜、布置房间,欢迎他加入大家庭。

老站长说,嵩山站人员不到10个,常年守着十几台气象仪器,每天进行8次定时天气报观测、24次航危报观测,同时还承担全省的无线通信中继保障任务。大家没有正常的星期天和节假日,每月轮流下山休息6天,每2年轮流回家过一次春节。

当晚,王彦涛躺在床上,听着北风的呼啸声,闻着屋内发霉的空气,回忆着老站长讲述的一切,思绪万千。

次日一早,王彦涛从发潮的被窝中爬起来,想欣赏“日出嵩山坳”美景,但雾海茫茫,只能隐隐看到昏黄的太阳。回屋路上,他看到墙上有粉笔写的打油诗:“嵩山站,露天门,多见石头少见人。春大风,夏潮湿,冬寒冷,秋季大雁天上闻。”

“这里比我老家还要艰苦。”对刚从省城郑州毕业的王彦涛来说无疑是严峻考验。

孤单寂寞

嵩山站周围带刺的铁丝网,当年是为了防昼伏夜出的野兽。

“野兽的威胁是看得见的,但山顶的寂寞却是摸不着的。两者相比,后者更可怕。”王彦涛说,那时,一年到头除了偶遇采药老人、护林员外,就剩下几个同事。

他和同事们在不到400平方米的小院待久了,就结伴来到站旁高高的“起云峰”上,对着登封县城方向大声吼。

为减少寂寞,站内养了一只狗和一只猫,给嵩山站增添了不少乐趣。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狗被闪电击死,大家无不因照顾不周而感到自责。小猫随后在暴风雨夜晚失踪。

嵩山站在1998年架高压线前,照明一直靠煤油灯。王彦涛参加工作时,玻璃煤油灯罩用完了,嵩山下找不到卖家。王彦涛给全省49个同学广发英雄帖,让他们帮找卖家。终于,濮阳同学刘九玲找到货源,王彦涛前往买了600个灯罩。

在煤油灯陪伴下,王彦涛度过了一个个长夜,记录了成千上万条气象数据。那时的傍晚,王彦涛和同事们都会取下各自屋内灯罩,到值班室边聊天边擦,看谁擦得亮。

省气象局曾优先给嵩山站配备一台电视机,但发电机三天两头出毛病。大家一次次听到发电机熄火声,一次次看着电视屏幕迅速缩小的过程,有人发誓再也不在那里干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63730 2017-07-04 00:00:00 二 揭秘嵩山气象员:我在云端坚守32年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