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中牟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Z08
春祈秋报600岁 抚今追昔说白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春祈秋报600岁 抚今追昔说白坟

白沙镇白坟村村名的来历,据《白坟村志》记载:是因为600多年前元朝末年的名臣白锁柱死后葬于此地,坟旁居民聚居成村落,村以坟名,叫白坟村,沿用至今。

白坟村明代属于白沙保,清朝属于白沙里。1912年中华民国时期,设置中牟县白沙乡,白坟村是白沙乡下辖的一个“保”。

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中牟县境内的所有“保”改为村,白坟村成为白沙乡下辖的一个村。

1949年至1983年,白坟村属于开封地区中牟县白沙乡。

1983年9月1日,中牟县划归郑州市管辖,白坟村属于郑州市中牟县白沙乡。

2013年5月4日,白沙镇从中牟县分离出来,融入郑东新区,白坟村也随之成为郑东新区的一个村。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张中林 张增建 文/图

忠臣良将父与子 天地正气话白坟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起事率兵攻占城池,节节胜利,终于于1368年在南京建立明朝,年号洪武。

朱元璋灭元即统一中国的进程中,曾挥师北征,挺进中原。当时,中牟是中原重镇,位于郑州和开封之间,既是郑州的东部门户,也是开封的西部门户,位置极其重要。

朱元璋占领中牟县城后,又率兵攻打中牟北部的重镇杨桥镇。当时,河南平章事(官职名,河南的最高行政长官)白锁柱的长子是杨桥镇的总兵,他和父亲白锁柱一样,都是忠勇之士。虽然明朝兵多将广,但最后攻克了杨桥镇,白锁柱之子败而不降,拔剑自刎。朱元璋敬佩其忠勇有气节,就命人把白锁柱之子厚葬在杨桥镇,并派画师精心绘制其像,亲自写祭文哀悼之。

白锁柱誓不投降明朝,以假死之计潜归老家中牟县,耕读卒岁。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明朝做了皇帝后,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六月,特派钦差大臣带着圣旨来到中牟县,请白锁柱进京为官。在给白锁柱的圣旨中,朱元璋十分诚恳地给白锁柱讲述史实和时势,并许以高官厚禄。虽然是圣旨,却写得词义婉转,又充满真挚的期待。白锁柱丝毫不动心。朱元璋无奈,只好作罢。

白锁柱去世之后,葬于其故里,后人为了纪念他生前的忠义之举,特意安排专人为其守墓、扫墓,并将村名改为白坟,以寄托无限景仰之情。

去县治西北五十里 中牟之邑杨桥镇

白坟村位于白沙镇域西北部引黄杨桥干渠东侧,郑开大道南侧,贾鲁河南岸,是白沙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

杨桥镇亦称阳武桥镇,位于中牟县城西北22公里杨桥村。镇以桥而得名——因隋时此处有一座跨通济渠的桥直通阳武。唐熹宗光启三年(887年),朱全忠(朱温,852年~912年,五代梁朝第一位皇帝,又名朱晃,今安徽砀山县人)以四镇兵大破秦宗权(?—889,河南上蔡人,一作许昌人)于边孝村(在今河南开封北),追至阳武桥……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康德舆上奏:“行视阳武桥、万胜镇,宜存斗门(汴河上水利工程)。”均指此。明正德十年《中牟县志·文章·重修中牟杨桥镇二庙记》云:“中牟之邑有杨桥镇,去县治西北五十里,旧为阳武桥镇,镇有桥,故名”。清代,开归陈许道行台驻其东街,上南同知衙门驻东寨里,守备与把总衙门驻北街,中牟县衙门与河防局办公处驻西街,当时之盛,可谓政府衙门云集。但自民国以来,逐渐衰落为村。

贾鲁北滩芦苇生 鱼虾成群百鸟鸣

白坟村属豫中冲积平原,地势平坦,1935年6月,蒋介石下令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没了原村北的所有土地,致使现在贾鲁河以北变成了黄泛区。“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孤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是当时黄泛区的真实写照。

白坟村境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野生的动植物在解放前后特别丰富。那时贾鲁河以北滩地芦苇丛生,鸟儿成群,据村中老人回忆,当时的虾多到一晚上用一个筛子一盏灯能捕几十斤的程度。连江苏放鸬鹚的渔民都来白坟村捕鱼。滩地的芦苇秋天收割后还是手工编织的原材料。

大明永乐年间事 俱是洪洞过来人

张氏在白坟村是人口最多的姓氏,有2200多人,据史料记载,张氏于公元1400年(明朝永乐年间)从陕西省洪洞县迁移至此。大槐树移民是有背景和原因的,元朝末年的残暴统治使农民起义不断、战争频繁,再加上中原地区的灾害不断,造成人口锐减、大批人民死亡。明朝初年山西相对稳定,人口稠密,永乐帝决定从山西移民到中原。

据说很多移民是不愿意离开原乡的,他们是被绑着迁出的。路上如果有人大小便,必须让领队的解开绳索,故至今包括白坟村在内的中原地区对上厕所叫做“解手”。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的人脚趾都有一道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出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白坟村张氏村民都有此特征。

刚迁来时人很少,全村共几十口人,据村中老人王老保说,据其所知(听长辈说),因为当时穷,大家就地搭起了茅草屋,俗称八大菴,这也是白坟村所说的八大菴的由来。

为了查证白坟村张氏家族的血脉关系,白坟村的老少爷们儿都积极参与。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对于张氏祖先没有可查的文字记载,很多了解张氏各个家族来龙去脉的老人都已过世,只能从现有的资料中整理出张氏家族的部分传承关系,使后人大致了解相应宗族的血缘关系。

说拉弹唱坐摊戏 且看高手在民间

白坟的文明文化大体为两大类:社火、故事,社火包括小车、旱船、银马、踩高跷、大头和尚及张公背张婆、舞狮子等,故事主要是戏曲文艺等。

白坟的戏曲文艺早在十七、十八世纪就有,那时戏曲不像现在化妆登台演出,只是几个人坐在一起扭扭唱唱,也就是传说中的“坐摊戏”,也叫板凳头戏。

据说当时并没有现在的剧本,学习主要靠口传,无论台词、唱腔、舞台艺术、音乐、打击乐等,全靠老师的言传身教。那时没有固定场所供大家娱乐,主要在各家的牲口棚进行。到了20世纪,白坟的戏剧爱好者已形成规模,乐队相应齐全。

当时三组张老丁的爷爷儿妮(张树臣)唱弹三弦,他记忆力特别好,有过耳不忘之功,只要有人把某个剧目从头到尾过一遍,就可记个八九不离十。白坟的戏包括台词、唱腔、音乐、曲牌等,大部分由他学会再传给别人。

当然,当时的能人不止一两个。

张凤媛的胡拉得好,会唱戏,在各地演出,并带过戏班,社会知识及社会经验十分丰富,有故事大王之称。

三组村民张天增的爷爷张树荣,二弦(四根弦两个调,类似现在的京胡)拉得好,人说在夜深人静时能传几里远,活似鸟叫。

小群妮主攻司鼓,基本功深厚,据说在偏瘫后,单手击鼓与双手无二。

张文定(五组村民张林山的爷爷)人称当地红脸王,唱腔特别好,有铁喉咙之称。后因小群妮得病,接司鼓,鼓打得也很有名气。后来经他手把鼓传给下一代,使白坟的打击乐流传至今。

刘启泰(二组村民刘振兴的父亲)弹月琴是把好手。他弹的琴音到夜深人静时能听数里开外,非常优美动听。由于月琴弹得好而远近闻名。曾为豫剧大师周海水伴奏过戏,得到周大师的赞扬,并要求留团伴奏,限于当时民风、民俗等原因,最终未成。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67214 2017-07-14 00:00:00 五 春祈秋报600岁 抚今追昔说白坟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