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5版:登封时报 征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征文
大禹文化 大禹论文 大禹故事 征稿火热进行中
由嵩山方言异说 “启母石”之称谓
虫王的来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由嵩山方言异说 “启母石”之称谓

□冯昶富

嵩山方言,是承载嵩山地区人类生命痕迹和情感印记的原生态语言,具有数千年生命和历史,其特征除了儿话、转音之外,缩合语、缩称也是嵩山方言的特征之一。如“起来(qǐlái)”两字词,方言则缩合成“qǎi”一字的发音。[例] :“qǎi,干活啦!”意即“起来,开始做活啦”!

嵩山万岁峰下的启母石,最初称谓应是“启母石室”,正因为嵩山方言有缩合语的特点,久之,人们就把“启母石室”称谓中的“石室”两字词,缩合成一字的“室”,称“启母室”。为了纪念和颂扬大禹嵩山治水,遂有神话“启母石的传说”,把“启母室”转称谓“启母石”,一直延续至今。

四千多年前,嵩山上下,树木茫茫,洪水泱泱。那块巨石,高约八米,宽约十米, 自嵩峰坠下,落座嵩阳坡地上,其状若覆斗,势若翩然欲飞,却又凝重如鼎,北靠巍巍青山,山山竞秀,南面山中盆地,鸟兽游鸣,东西青峰,似龙顾形,左右环拱,尽得地象。巨石西部,有石崖高耸如檐,檐下石室广阔宜居,遮日蔽雨,冬暖夏凉,较之土穴、草庵、树巢,石室为极佳之所。大禹和妻子涂山氏居住石室内,石室就是他/她们的家,就是大禹治水安民、冠挂无暇、履遗不蹑、子啼不顾、身过不入的地方。古时,室代表妻子,石室之处的山称谓“太室山”;启在石室家里降生,后人为纪念启母生启之功,石室就有了“启母石室”之称,缩称“启母室”,讹称“启母石”;为颂扬启母把启教化成后来的帝王,“启母室”又有了“启母化室”的别称,遂有“启母化石”之神话!时至今日,仍有人家寄子于“石室”,或孕妇去到“石室”,拜认“石室”为干娘,期盼儿子像启母教化的启一样成长成材。

《国语·周语》载:“崇伯鲧。”古崇即今嵩山,伯即古夏部落的首领,即鲧为古代嵩山地区首任行政官长。《世本》载:“禹都阳城。”公元前2071年,禹治水功成,建夏朝,称夏王,都阳城。自鲧至禹至启,祖孙三代,均居住、治水、建国在嵩山。《穆天子传》载:“天子游于黄室之邱,以观夏后之所居,乃止于启室。”是说周穆王巡游黄室(太室)时,观瞻了大禹和妻子涂山氏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止步在夏皇帝启降生的石室。刘向《烈女传》载:“涂山氏既生启,禹去而治水,涂山独明教训而致其化焉。及启长,化其德而从其教,卒致令名。”是说涂山氏在石室生启,又在石室对启“明教训而致其化”,“化其德而从其教”。刘向反复释疑是“室”而非“石”,是启母“教”、“化”启,而非启母“化石”生启。金代元好问说:“书载涂山世共知,谁传破石使人疑。”明代蒋机说:“嵩阳一片石,人人称启母。……淮南怪诞书,谁传惑千古。”

鲧首领于嵩山,大禹治水于嵩山,夏启降生于嵩山,夏王朝首都于嵩山,自古至今,这些都是不争的史实。由史实衍生的神话传说,是后人基于史实而颂扬、纪念先人丰功伟绩的美好意向,无可厚非。胡适先生论古史时说:“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从神话中抽取史实,根据人类进化衍生的正常规律,由史载和嵩山方言特征考证,古称:“启母石”的“石”,实为“室”则最为确实且贴切,即“启母室”——夏帝启母的故居,而非“启母石”——夏帝启母变成的石头。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启母室”历世数千年,依然崎岖昂伏,吞吐烟云。天下华人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走近“启母室”,虔诚地瞻仰“启母室”,感悟嵩山先民开山壑、疏洪水、居崖室而生生不息的艰辛和不屈,感恩嵩山先民开拓的这片热土,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地方,成为我们今日幸福的家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69221 2017-07-20 00:00:00 四 由嵩山方言异说 “启母石”之称谓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