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H07版:惠济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黄河岸边的“活艺术” 对花鼓韵得传承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非遗系列之走近古荥对花鼓
黄河岸边的“活艺术” 对花鼓韵得传承
对花鼓敲起来场面气势雄壮,技巧复杂高超,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美丽的对花鼓
对花鼓成为古荥新名片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惠济区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惠济具有重要作用。说起惠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分为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民俗、民间信仰等9类50多项,比如黄河澄泥砚、砖雕、烙画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惠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荥对花鼓。

每个段子都有一个故事

对花鼓亦称“鼓戏”,器乐有鼓、锣、钹、铙4种,表演队伍一般由20人组成,每人各执一件乐器,边击边舞。

对花鼓的表演可以围一个圆场子,称作交鼓锤,也可以边行进边打,称作路鼓,行进的步伐有前进步、后退步、横退3种,不行走的只有站步一种。

它的演奏不仅具有其他鼓乐队的喜庆热烈,而且富于历史文化内涵,每个段子都围绕一个主题,联系着一个历史故事。各种乐器都须按“鼓牌子”——鼓谱击打,不能随意乱敲,所以节奏动听,引人浮想联翩。表演形式还分文戏、武戏两类。文戏一般是边走边打,称为路鼓,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或者横着走步。

表演形式多样、动作复杂

“文戏”“武戏”各有不同的鼓牌子(套路),文戏有《不递照》《老常套》《四摆头》《铁曲连》4个牌子,武戏有《三请诸葛》《秦王点兵》《小虫吵嘴》《狮子滚绣球》等14个牌子,表演技巧复杂高超,气势雄壮。

文戏与武戏区别在于文戏表演时,演员之间没有互相交槌,而武戏则有。通过节奏表现出一个个生动、细腻的情节。敲起来更是震撼人心,场面气势雄壮,动作刚劲有力,技巧复杂高超,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古荥镇对花鼓的表演方法不同于其他民间鼓艺,其表演方法独特,有其独有的鼓牌18种,是中原地区民间音乐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继承和发扬这种民间音乐表演手法,是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

多次获奖在传承中发展

近年来,古荥对花鼓多次参加省、市等专业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敲出了一片新天地。在如今的古荥,大家遇到好事或是大型节庆,还是会想以对花鼓来庆祝,在百花齐放的新时代拥有独具一格的精彩。古荥人发自内心地认可对花鼓所带来的文化力量,从而将其发扬光大。

出郑州市区,往西北方向走约15公里,便到了惠济区古荥镇。这里有“活的艺术”——古荥对花鼓。对花鼓也叫鼓戏,是一种群体性的锣鼓表演形式。惠济区古荥镇对花鼓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中原地方特色。2008年,对花鼓入选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 鲁慧 通讯员 张惠 文/图

上个世纪就名声大振

作为民间文艺的各种鼓类遍布全国各地,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表演手法也不相同。古荥对花鼓兴起上个世纪的黄河岸边,归属正宗的黄河文化,民族特色十分浓厚。

20世纪30年代,古荥镇曾为荥泽县县府所在地,每条街都有一支小型鼓乐队。当时群众经常搞一些祈雨、赶庙会的活动,而每有这些活动,各街鼓乐队都要参与打鼓助兴。鼓队汇集,从对阵比赛到学习交流,最终达到融合重组,合众为一,古荥镇对花鼓就应运而生了。

据了解,最早古荥的对花鼓是从黄河边的广武镇传过来的,当时古荥村虽有单鼓,可表演性不太强,听说黄河边的村子里有四面对花鼓,在热心村民李贻进的张罗下,从那里请来了两个师傅来到古荥村南街教授。从那时开始,古荥对花鼓便名声大振。

如今对花鼓已成为古荥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民俗活动,都少不了对花鼓表演。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77268 2017-08-16 00:00:00 三 黄河岸边的“活艺术” 对花鼓韵得传承KeywordPh■非遗系列之走近古荥对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