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中牟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Z08
数易其名张湖桥 人物故事多传奇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数易其名张湖桥 人物故事多传奇

河南豫州古有大泽曰“圃田泽”。《水经注》解说圃田泽:“西限长城(战国韩魏长城,今郑州市圃田村东),东至官渡(今中牟县东官渡桥),北佩渠水(今原阳县南),东西四十余里。”战国时梁惠王引黄河水入圃田泽淤土造田,缩小泽面,形成二十四浦(能流动的大水凼)。据明正德十年《中牟县志》记载:“唐宋以后,泽者八,陂者三十六,其时圃田泽之所分也。”其中蓼泽在中牟县西三十里(今白沙至圃田以北)。

明正统年间,黄河再次徙道,地貌发生较大变化,九沟、八泽、三十六陂多被淤没,蓼泽水域就只有滩头河了。蓼泽之域的高地显露成岗成坡。据《张湖桥》村志记载:明清移民流户亦陆续有聚。佛家子弟便选址在此建起了佛寺,取名七吉寺,由张姓和尚在七吉寺当住持。张姓和尚化缘筹资在滩头河架桥,并选定附近高地为贸易码头和传扬佛法道场(道场是佛教术语,指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

随着定居人户增多,村落在清初便初具规模。村民反复议论,斟酌再三,最终村名定为“张和尚桥”,意在不忘七吉寺张姓和尚功德。

张和尚桥与李和桥两村相距不远,村中居民经过世代努力,清末与李和桥皆为名堡名村。官方以为原名意义狭隘,不能意代一方,便在文牍书写中将村名去掉“和”字,以 “湖”字取而代之,成为今天的村名“张湖桥”了。

记者 张朝晖 实习生 胡宇坤 文/图

孙鳖妞传奇 神力筑寨

据《张湖桥》村志记载:清初,张湖桥成村后,隶属中牟县白沙里;民国初年属白沙区管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村中设保归区下联保处管辖;1949年10月村首定村公所所在地;1958年8月实行军队编制,隶属白沙公社;1983年1月设乡镇,大队改行政村,张湖桥归属大有庄行政村;1997年白沙乡改镇,大有庄行政村归白沙镇管辖。

张湖桥村至清末时期已有上百住户400余口人。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经豫东进开封入中牟。为防止太平军和捻军袭扰,清廷下令名村名保筑寨防御。中牟县官府在白沙里选定七村筑寨,白沙村众城寨、刘申庄村五福寨、占李村同兴寨、蒋冲村保全寨、能庄村生金寨、张湖桥村同庆寨、李湖桥村同安寨。后因官府无银可拨,责令筑寨所需钱粮均由村保解决,要求所辖村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无钱粮强丁壮男,一概筑寨出力。至此,张湖桥村在多村钱粮、劳力资助下筑起了同庆寨。

孙党清,自幼家境贫寒,祖辈雇役为生。父母长辈不懂文化,生于水乡泽地,便以水族为名了,所以起名孙鳖:加一“妞”字,呼为“鳖妞”,算是爱称。孙鳖妞家境虽穷,却有一副好身板,自幼力大过人。少年打短工,青年扛长工,当年筑寨,正值年富力强,抬土挑筐,自然少不了孙鳖妞参与。寨主士绅为了节约钱粮,提前竣工交差,想出伙食加餐加酒肉、人力加班加比赛等办法,加快筑寨进度。孙鳖妞一个顶俩,无人能比。寨墙筑得越高,他神力表现得越充分,抬土上寨,只显别人动作慢,寨墙封顶,他一人一筐,跑步上寨。有人故意装大筐刁难,任你装,任你拍,在众人喝彩声中,他端起土筐就跑,依然登顶如故。孙鳖神力,令人震惊。筑寨轶事,后世传为佳话。

张湖桥木锨 方圆驰名

张湖桥木锨是沟东(荥阳鸿沟)、县西(中牟县西)、堤南(黄河大堤)、城北(郑韩新郑故城)农家公认的好木锨。以其不飘不陡、不偏不倚、妇孺实用、老少皆宜、扬场出糠不漏籽而蜚声四方。麦忙时节,供不应求。中牟民间流传有“吕坡的落耙,桑杈口的杈,张湖桥的木锨顶呱呱”。令同行赞叹。

清朝乾隆年间,赵氏先祖赵金山、朱氏夫妇从圃田乡的大孙庄村,迁往张湖桥村定居,靠拉大锯、做木业为生。民国之初,姚青林、霍保妞、乔囤妞、孙振华、孙振山等人先后进入赵家木工场做木工。姚青林对木锨情有独钟,不断改良,并在村里农忙时试用,得到村民认可和好评。

当时的草场木锨,轻巧顺手,深得农家喜爱,早已占领集、会。于是赵家掌柜便派霍保妞、乔囤妮二人前往草场拜师学艺。学艺三年,掌握了不少草场木锨的传统技艺,使张湖桥木锨的改良更上层楼。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精心改造,木锨轻巧度和实用性提高了一大步。张湖桥木锨再次上市后,便能顺利销售,令草场刮目相看。

张湖桥木锨打开市场有了销路之后,以家庭为单位拉大锯做木锨的人可就多了。霍保妞、乔囤妞也先后离开赵家,另起炉灶,广收门徒做起了霍记木锨和乔记木锨,张湖桥很快成了名副其实的木锨村。从此能工巧匠辈出,如吕长松、孙有仁、刘顺堂、霍刘庆、孙马锁等,最具盛名的是吕孝先。吕孝先从二十里铺村迁居张湖桥村前,就已经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木匠了,被十里八村公认为木匠师长,尊称为“吕首(师傅)”。

虽然木锨已经是张湖桥人的“金字招牌”“金饭碗”,张湖桥木匠却是心胸坦荡不保守。外村外地人学做木锨当徒弟,来者不拒,愿教愿传。吕孝先率先收徒,先后教出大有庄村刘高妞、小南岗村孙十斤、雁翎岗彭克亭等外村外地徒弟,学成后均能在做木锨和其他木工活上独当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湖桥村的木匠师傅无私参与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级木工组织,把木锨技艺毫无保留地通过木工厂传播四乡,富民富村、利乡利社,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好评。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木锨同不少手工农具一样,逐渐淡出农业生产,被现代农业机械所代替。但张湖桥木锨却始终不能被张湖桥村人所遗忘。

有名望民医 仁心妙术

据《张湖桥》村志记载:张湖桥清代成村之后,水患不止,蝗旱连连,天灾之年,疫病肆虐,疾病不断。村中虽有刘、赵两家开药铺,但村民大多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无币无钱,只能望医兴叹,小病顺其自然,大病听天由命。村中人孙善富决心学医,悬壶济世,他学医另辟蹊径,不步别人后尘,学成后擅用奇方异术为人治病。常常就地取材,就是村民弃之不要的犬脏狗皮也被他看作是治病良药、巧用妙用。孙善富平时和善幽默、不拘小节,有利于病人的心理疏导,往往用药不多便能药到病除。孙善富无论行医还是平时与人共事交往,都不重辈分尊严,久而久之,成了全村人的和善“三爷”。孙善富一生有女无男,以为后继无人,便有意接受本家孙安仁为嗣,继承家业,传承医术。可惜孙安仁与其子孙振芳均技艺未成,只能摇铃四乡卖药了。

民国三十二年,因水患、蝗灾远离家乡,逃荒陕西黄龙。远在异地他乡,家人生病,求医不易,问药更难, 张湖桥村荣氏尝试就地取材,自制土单验方,医己医人。久而久之成为经验。逃荒期间,不忘学习当地民间治疗手法。方药积少成多,手法日臻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村,接生疗疾,不论贫富,随叫随到,不取分文,遂被乡亲们称为“村中妈祖”。儿媳黄氏耳濡目染,良药、妙法烂熟于心。荣氏年老体衰时,黄氏遂能独当一面。荣氏去世后,黄氏又自创食疗和针、灸、刮、扫疗法,治疗疑难杂疾,向前迈了一大步。婆媳虽已相继过世,但医术、医德已永久留在了张湖桥人的记忆里。

村中路秀英,酷爱民间医术,学得一手奇异针术,好为村民医治疑难杂病,特别擅长奇针挑目治眼疾,点针放血治“翻病”(肠胃炎)。如今已年过八十,依然初心不改,为治病救人发挥着别无代替的作用。

村西孙宝珠(老春),喜欢拿捏人体骨骼。时间长了,四肢百骸、结构特点便烂熟于心。尝试正骨、一举成名。后治骨折、痉挛,也能得心应手。义务为乡亲治疗,不收分文钱,骨伤楷模,名副其实。虽已去世,不应忘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84669 2017-09-08 00:00:00 五 数易其名张湖桥 人物故事多传奇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