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6版:登封时报 探秘 上一版3  4下一版
D06
明清风韵 鉴照古今
悠悠登封古城墙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悠悠登封古城墙
——见证城市的沧桑巨变

在“抬头碰着秦时瓦,触手摸到汉时砖”的文物之乡登封市,文物众多、文化厚重。就“登封”二字,也是嵩山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唐朝天册万岁元年(696年),在嵩山的登封坛上,女皇武则天奉嵩山为天下五岳之首,并在嵩山封禅、封岳神。随后,武则天下了一道诏书,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并把当时的嵩阳县改为登封县(登封之名始于此),把阳城改为告成,以表示她“登嵩封岳大功告成”之意。自此,登封这个名字沿用至今。登封古城历代有名。

那么,当时的登封古县城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什么呢?现在又有什么遗存?登封时报 孙淑霞 文/图

古登封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

记者和登封史学家常松木走访前辈老人、史学家等,费时3年,先将登封古城还原:登封古城位于市区中心,其北城墙位于中岳大街中段南侧,南城墙位于少林路中段北侧,西城墙位于嵩阳路中段东侧,东城墙位于菜市街西侧。

最繁华的便是东西关街,依托这个街道,明清时,已成为嵩山地域最繁荣的地方之一。在常松木看来,这条古街上,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要数极具人文情怀的古城墙和嵩阳楼了。

穿越千年,每天清晨伊始,东西关街车水马龙,到处透露着生机与繁华。在这条承载千年历史记忆的不怎么宽阔的道路上,古朴和繁华、古代韵味和现代风貌奇异融合,这条路如今依然热闹非凡,繁华跨越千年,诉说着盛世风流。

嵩阳楼早已如一粒沙尘湮灭于历史长河中,但是古城墙还有遗存。

城墙厚重 历史厚重

时至今日,一段长约30米,宽约8米,高约5米的登封古城城墙依旧存在于登封市直一初中北墙外。2009年6月3日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河南府志》《登封县志》载,城墙建于唐初,是一座用土夯筑的城墙,周围不满三里高1丈5尺,壕宽1丈5尺。城墙筑成后,宋、元多次维修,到了明景泰元年(1450年)布政使丰庆,以南城墙逼于学宫,拓而大之,几百余步;正德九年(1514年)知县李居仁重修;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登封县知县付梅看城墙损坏严重,便召集16个泥瓦匠人做砖20万块,历时两个多月,城墙修筑完毕。

崇祯十四年(1641年)毁于兵灾,知县刘禋修葺。清顺治三年(1646年)知县高岫、知县张朝瑞相继修葺。康熙年间东、西、北三面城门塌毁,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县施奕簪重修,并凿城壕一周,壕宽一丈五尺,深一丈余,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邱峨维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鸿泽门(西城门)塌毁,知县王继祖重修。

千百年来,历代均有重修,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1945年,民工在原古城墙的基础上再筑土城墙,仍将南、北两个城门建成为砖城门,东、西两个城门仍为土洞门。其中南、北两个城门两侧上均刻有一副楹联。南城门的楹联是“安如盘石,万里重开新气象;固若金汤,北民复睹旧河山。”横批为:熏风解愠。北城门的楹联是:“回忆兵燹连年端资保障;而今山河再造共庆升平。”横批:嵩岳映瑞。

几百年来,虽经历风雨侵蚀、兵荒战祸和人为损毁,但城墙一直保留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虽然四周城墙大部分在城镇化建设街道改造中被损毁,仅存一小部分,但它对研究唐至清代登封县城墙的夯筑手法和城内衙署分布、居民情况等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研究登封县故城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城墙从唐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墙发生种种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登封古城的沉浮和时代的变迁。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86951 2017-09-16 00:00:00 六 悠悠登封古城墙KeywordPh——见证城市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