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迎新春 上一版3  4下一版
40年,“时光机”上的春运之变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40年,“时光机”上的春运之变
速度 之 变 上图:2004年1月29日,1700余名外出务工者在成都火车站登上驶往广州、深圳的“打工专列”。 下图:2016年2月1日,搭乘广铁集团务工人员返乡高铁专列的乘客在广州南站站台上车。
进站 之 变 上图:2006年1月14日,旅客在北京站通过人工检票进站。 下图:2017年1月13日,一名旅客在广州南站体验使用人脸识别系统验票验证进站。在过闸机时,他朝摄像头做出“V”的手势。
行李 之 变 上图:2018年2月1日,在北京西站,一名旅客抱起小朋友准备乘坐G557次列车。 下图:2006年1月14日,在广州火车站广场,旅客肩扛行李准备进站乘车。
服务 之 变 上图:1984年春节期间,在石家庄火车站,工作人员为过往旅客送开水。 下图:2016年2月6日,南昌铁路局福州客运段列车工作人员廖辉为一名小乘客送去热水。一直以来,为了旅客顺利回家,无数工作人员始终不变地默默忙碌。
2018年2月1日凌晨,动车组停靠在武汉动车段的存车线上,准备进行检修和保温作业。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为了团圆过年,春运已成为人们一年一度最大规模的迁徙活动。

“春运”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是在1954年,但春运真正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焦点,还得从改革开放算起。改革让中国人口得以大规模流动,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开始在春运汇聚。1979年,我国春运历史性突破1亿人次。“一票难求”成为此后每年春运的焦点。

2018年春运,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8亿人次。40年间,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春运的方方面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缓慢的绿皮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从搭建户外候车棚到如机场一样的火车站候车室;从通宵打地铺排队买票到手机购票;从忍饥挨饿到网络订餐;从单一交通方式到海陆空立体公共交通和自驾以及共享交通方式……人们的春节旅程变得越来越轻松便捷。城乡差距的缩小,让春运的行李逐渐轻量化;人们的团圆方式更加多元,北方人南下“取暖”、南方人北上“猫冬”,找子女过年,甚至全家出国旅游过年的家庭越来越多。

40年春运,见证着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也必将给中国人的春运旅途带来更多、更令人惊叹的变化。 文图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33787 2018-02-12 00:00:00 一 40年,“时光机”上的春运之变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