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3版:登封时报 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城事
为了那口醇香 为了儿时记忆
登封市大冶镇第一初中 成为“花儿”友好学校
嵩山景区研学旅行市场推广合作签约
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举办首届哈密瓜开园节
少林寺碑廊举行俄罗斯油画作品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凡人精神
为了那口醇香 为了儿时记忆
郑氏芝麻糖第8代传人郑少旭讲述传承故事

当记忆中的手工作坊成了旧时光里的剪影,传统的天然食材凋零在工业浪潮中,唯有舌尖上的记忆难以磨灭。就像为了手作芝麻糖这一返璞归真的美味,总有人愿以一己之力竭力挽留。在登封市东华镇骆驼崖村,45岁的郑少旭已是郑氏芝麻糖第8代传人,“祖祖辈辈做糖,祖上的技艺不能到我这儿就失传”。

登封时报 高鹏敏 胡建邦 文/图

泡在糖坊长大,崖上的故事

郑少旭的记忆里,一根芝麻糖曾让不少人翘首以盼。“那时家里有5个糖坊,6口糖锅没停过。父辈7个兄弟都会做,家里60口人做糖。大户人家专程请爷爷去做糖。”每到腊月是糖坊最忙的时候,也是郑少旭最忙的时候。自他7岁开始,每年腊月都会和二伯郑功挑两担芝麻糖到各个乡镇吆喝着边走边卖。“一根糖2分钱,最多时一天能卖近200根。”卖糖的经历让郑少旭记忆犹新,“做芝麻糖是俺村独有的,这让不少周边的大人小孩都盼着能在腊月买上几根。但卖糖很苦,往返一次要一周,大多时候还要沿路找落脚的地方。”

郑少旭开始学做糖要追溯到13岁,“放学回家就钻到糖坊里观察大人们做糖,缠着爷爷讨教,学的大多是后几道工序。”做好一根糖需一周的时间,要经过生麦芽——熬稀——制糖多道工序,相比卖糖的辛苦,做糖更要耐得住煎熬。

重回骆驼崖,只为传承老技艺

成年后的郑少旭,在外打拼建材生意。2015年底,回乡探亲的他和郑功唠家常,提到逐渐被人淡忘的芝麻糖。“从二伯那得知,传统的手工制糖技艺相对成本高,费时耗力回报却低,大多人不愿学就面临着失传。”一次谈话,郑少旭有了再次做糖的念头。

“现在整个村就只有二伯会用小米和麦芽熬稀,他已88岁高龄了。”为留住传统技艺,尽管做糖回报甚微,郑少旭仍下决心要把芝麻糖做起来。随即,他送回老家800斤小米,在二伯的指导下,熬出了3锅糖稀,逐渐掌握整套做糖技艺。

去年,郑少旭再次到登封做糖。为传承和发展骆驼崖郑氏制糖技艺,他多次到成都、山东、湖南等地考察当地制糖工艺及特色,进行技艺融合创新。现今,他的制糖技艺已被认定为登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他又流转100亩土地种植小米和芝麻,并联合骆驼崖部分村民成立农产品有限公司。“既能提供一些就业岗位,又能保证原材料,更好地传承老技艺,何乐而不为呢?”郑少旭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73496 2018-06-28 00:00:00 四 为了那口醇香 为了儿时记忆KeywordPh郑氏芝麻糖第8代传人郑少旭讲述传承故事■凡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