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时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NEWS
这可是普京与特朗普首次正式会晤
农业大棚摇身一变成了“大棚别墅”
三星Galaxy A9 Star落地郑州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京津冀严查“大棚房”
农业大棚摇身一变成了“大棚别墅”

新华社电 本是种粮食、种菜的农业大棚,但在一些不法开发者的运作下,竟摇身一变成休闲居住的“私家农庄”“大棚别墅”。

近日,京津冀地区全面开展“大棚房”专项整治,但记者调查发现,严查之下,一些网络信息平台仍在发布“大棚房”租售信息,一些地方继续悄悄开发、销售“大棚房”。

天津查出1800余个“大棚房”,北京两名“厅官”被处分

4月27日,新华社播发稿件《农业大棚里为何“种别墅”?——天津部分地方建设销售“大棚房”调查》。报道发出后,天津迅速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大棚房”清查整治专项行动,已查出多轮整治下尚未发现的“大棚房”1800余个,涉及违法占地面积共计1300余亩。

在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对全市范围内所有农业大棚类项目进行全面筛查。北京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6月24日,各区排查中发现违法数140宗4484栋,已完成整改29宗1344栋。

同时,北京市区两级纪委监委启动对昌平区“六合成”观光园违建“大棚房”问题的责任追究,对5个党组织和20名相关责任人问责,被处分的干部中涉及局级干部2人、处级干部11人。

仍有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少数企业顶风销售

不法开发商和房主多在网络平台发布“大棚房”广告。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有网络信息平台被约谈,但仍有一些平台发布相关信息。

据悉,去年8月,北京市相关部门联合约谈多家网站,要求不得发布“大棚房”信息广告。但记者日前在多家网站搜索“北京私人农庄”“天津农家院”等关键词,仍发现“拎包入住,天津农家院650平方米出售送家电”“农家院土地600平方米超低,急用钱”“离北京近的一个农家院,离尘不离城”等信息,并配有图片。

记者打电话发现,这些信息中有的是个人为转让出售发布的,有的是房屋中介发布的,有的则是从事“大棚房”销售的“专业团队”发布的。销售人员介绍,他们这个项目约有305套,目前已经售出170多套,购买者以城市居民为主。平均每套面积约550平方米,有的屋顶最高达4.3米。

记者看到,这个“大棚房”园区门口赫然竖立着国土部门关于治理“大棚房”的公告。这名销售人员说,过去农民种地挣不到钱,搞这种“大棚房”农民甚至村集体都可以获益。只要在大棚内象征性地种一些蔬菜、瓜果即可。

这名销售人员介绍,目前,京津冀地区对“大棚房”进行整改,但此处项目并未受到影响。大棚内只要使用木质结构、复合材料等取代混凝土、红砖,就可以继续建设。

屡禁不止的“顽疾”如何根治?

近年来,北京、天津、河北曾多次对“大棚房”进行整顿和拆除,为何屡禁不止?

基层执法人员表示,主要在于背后的利益驱动:开发者以较少的投入,通过改变大棚用途就能够“坐地生金”;购买者以较低的价格就能够拥有一片土地,稍加装修就可以满足城里人的“田园梦”,于是乐见其成。

相关问题的监管不力。由于农民能从“大棚房”获得收益,有的村干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外,“大棚房”表面有一层覆膜,仅从外面无法发现藏在其中的违建,国土执法很难通过卫星拍摄等方式发现。

天津部分涉农区干部认为,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失职渎职人员的追责力度,从源头上铲除“大棚房”形成的土壤。同时,要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弥补管理漏洞,加大国土执法力度。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73898 2018-06-29 00:00:00 五 农业大棚摇身一变成了“大棚别墅”KeywordPh京津冀严查“大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