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8版:郑东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F08
祭城:来自黄土下的三千年守望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乡土志·十景郑东(之二)
祭城:来自黄土下的三千年守望
祭伯城遗址公园大石
古槐树
古迹遗址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日新月异的繁华,改善了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灯火辉煌的夜晚,难掩如意湖面泛起的点点乡愁。这座如意之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正是乡愁的寄托。列子祠、东周古城、祭伯城遗址、小营点军台、大河村遗址……自7月26日起,《郑州晚报·郑东时报》将以10篇专题文章,追访郑东新区千年绵延持续的文化脉络,贯穿改革开放40年的乡土变迁。“留得青山有柴烧,留住乡愁有归处”,让我们带着人文意识和诗意情怀回溯,一抔乡土,留住乡愁。

现在的平安大道,以前叫“祭城路”,“祭”发音为“zhà”,郑州人可以轻易从这个发音区分来者是不是老乡。

据《祭城镇志》记载,祭城在3000多年前是商周诸侯国祭国的国都。得名因商朝时期一位负责祭祀的官员,被商王封赏到这一带建国,名为祭国。

那么,农业南路龙湖外环路的祭伯城遗址公园是什么来头?这个有点陌生的“祭伯”和熟悉得不得了的祭城是什么关系?曾经的“东大荒”如何成了一派城市安享家园?……站在祭伯城遗址公园,望着玻璃防护罩下的旧城遗址,眼前风景如画,绿草如茵,耳边是千年呼啸的岁月风声。黄土掩掉一片旧址,也拱起一座新城。

记者 马燕 王阳 李江 文/图

“祭伯城”原来就在脚下

“2005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5年前被揭开了面纱,深埋在地下3000余年的祭伯城的“蹿红”速度简直像坐了火箭。

祭伯城遗址的“颁奖词”中如是说:“对研究周代时期的都城分封与设立及城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城市发展文化的延续,是郑东新区未来旅游经济、人文投资环境的重要资源,将扩大郑东新区的国际影响和创造城市文化特色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

其实祭伯城原来仅在史料中有提及,多年来人们无法确定其具体地址,直到2003年根据郑东新区规划,祭城村拆迁,考古队在村域内进行例行的文物勘测时才发现了它,绵延千米不绝的周代古城墙在考古界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后来又陆续探出城墙、护城河、夯土基址等遗迹。2015年,祭伯城遗址公园开建。

我们脚下尚未完全揭露的这座祭伯城,分为两周与明清两个时期的两座城址,南北交错叠压,由于上部冲积形成的堆积层较厚,被深埋于黄土之下,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发掘、研究与展示。

所以,赫赫有名的祭伯城,具体的位置就在郑东新区CBD东北部,农业东路以东,东风渠以南,熊儿河以北,东风渠与熊儿河交汇处的夹角地带,总面积约174万平方米。

从“祭伯城”到郑东新区

在祭伯城遗址公园内,有大石背刻《祭伯城记》,上面写道:“自祭伯建城,代代相守,历三千余岁,至今城在名存,仍为重镇,是郑州地区传承最古老地标之一。”

据考,祭伯城始建于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废弃于战国,明清时期又在原址续建。祭伯城是西周祭国之都,祭伯为周公姬旦的第五个儿子,他的祖父就是“拘而演《周易》”的周文王。因受封祭,称“祭伯”。祭国地近殷商旧都,拥圃田大泽,水土丰沃,适宜人居,后来后梁、后汉、后晋、后周、北宋等朝代又建都开封,祭城一带成为京畿之地,经济繁荣,兵家必争。

西周时期祭伯城经济文化十分发达,井田制度和工商食官制度奠定了祭伯城经济文化的基础,使其在农业和商业上都有进一步发展。当时还出现了市和管理市场的“质人”,交易的商品除了兵器、牛马、丝帛等各种物资,还有奴隶。民间的贸易活动也有,不过规模较小,都是以物易物,交换一些生活必需品。——从这个角度上看,郑东新区作为全省的经济名片,真的是有渊源传承。

《祭伯城记》写道:“今日祭伯之城,地处郑州中兴之地,一座新城矗然而立,展古老王都之新颜,挚未来中原之旗帜,楼宇入云,纵横天衡,水清气爽,花红树绿,一派万千气象。西周古城涅槃重生,灿烂文明再谱华章,民族传承根深叶茂,激励后辈再创辉煌。”

春秋小霸的幕后权臣

谈到祭伯城,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祖籍祭伯城的祭仲。他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第一权臣,先后辅佐过五位君主。跟祭仲有关的传说有两个:一个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是“人尽可夫”。

我们的高中课本里学过《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即祭仲辅佐的第一任君主,是“春秋小霸”郑庄公。据说当时因为庄公母亲偏心弟弟共叔段,让郑庄公把京(现荥阳京襄城村一带)封给小儿子。祭仲就反对,认为封邑过大,容易造成不安定因素。庄公没有听从祭仲的建议,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由他“作”去。后来共叔段果然叛乱了,就有了“郑伯克段于鄢”这个事儿。

后来到了郑厉公的时候,忌惮祭仲权力太大,就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祭仲,雍纠就准备在郊外宴请并杀死他。祭仲的女儿、雍纠的妻子察觉到此事,很矛盾,就问母亲:“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母亲就说:“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爹只有一个啊。于是雍姬就告诉了父亲,祭仲于是杀了自己的女婿。

治土治沙,“东大荒”的变迁

山河易改,当初水草丰美的祭伯城的土地,在新中国成立之时早已不复存在。据老人回忆,原祭城镇有许多大小沙丘,由西北至东南贯穿全境,东北部地势低洼,遇雨积水成潭,历史上由于自然环境较差,还被称为郑州的“东大荒”。

传说改变了祭伯城地貌的沙丘来自西汉时期的一场黄河决堤:地势低洼的祭伯城方圆数十里很快堆积了大量泥沙,多年后就形成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沙岗且越变越大。

西汉末年,刘秀在南阳起兵讨伐王莽,兵败后向北退至黄河南岸,王莽大军追至,刘秀无计可施。刘秀看到沙岗,又观察到将要起风的天象,就命几万大军整夜劳作,摆起黄沙阵(西起今柳林镇沙门村,向东南方向一直延伸到原祭城镇贾岗村),第二天“沙尘暴”吹得王莽大军连眼都睁不开,遂大获全胜,王莽也从此一蹶不振。

这些沙岗随着时间的流逝,体积逐渐增大,严重影响祭城的农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组织治理沙岗,植树、种田,经过多年的努力,沙岗面积逐渐缩小。

1995年前后,因郑州市城市建设用沙量猛增,沙岗一带农民开始变害为利,把沙土卖给建筑单位。受利益的驱使,沙土被大量卖出,直至沙岗彻底消失。

凭槐追古,还记得那片祭城村

老村子似乎都有几棵老槐树,是原本就生长于此,还是怀念“洪洞县大槐树”的根不得而知。但是取槐树“怀念”之意,还是乐意被人接受的。

在祭伯城遗址公园毗邻的郑东新区市儿童医院南门绿化带中就有一棵老槐树,在周边萌发的新枝中显得气韵悠扬。据说这是原祭城村唯一一棵屹立在故土原址的古槐树,原来就长在祭城村民宋百淼的院子里,拆迁的时候,宋百淼把院中大小树木都按照附属物给卖了,唯独不卖这棵树,诚意感动了规划部门,就将此树原地保护,不再动迁。到今天,祭城的年轻一代也是凭槐寻址,判断出自己曾经村庄的大概位置。

2003年祭城村拆迁后,原址村民悉数搬进了位于心怡路畅和街附近热闹的祭城社区,工整的楼房,繁荣的街铺、整洁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安逸欢度晚年的老人……都在展示着这个数千年古村镇的新风貌。

现在的祭伯城遗址公园上附近有河南省武警总队、市交警六大队、市儿童医院、市颐和医院等单位,还有占地面积48亩的祭伯城遗址公园。它兼顾自然、历史、人文特点,既是城市公园,又是历史文化内容的展现,沿路布局,是周边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据了解,周文化历史主题园区的二期工程——郑东新区祭伯城博物馆初步设计已完成,相信不久的将来,一系列具有鲜明艺术性和浓厚历史文化内涵的独特城市景观将出现在郑东新区。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84973 2018-08-02 00:00:00 四 祭城:来自黄土下的三千年守望KeywordPh乡土志·十景郑东(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