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中牟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记忆
真的要“趁热打铁”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真的要“趁热打铁”
——中牟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铁”记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铁锤击打烧红的铁胚,火花从铁胚上飞溅出来,映照着整个屋子,将原本阴冷灰暗的环境变得明亮又炙热……

8月29日,记者来到中牟县韩寺镇大洪村兴隆岗打铁匠张东成的家中。张东成正在专心致志地烧铁,为乡亲们定制蒜耙。张东成今年57岁,中牟县韩寺镇大洪村兴隆岗人,从祖辈开始就以打铁为生,可谓是锻打世家。张师傅17岁时跟随父亲学打铁,至今已有40年。张师傅臂力惊人,30多岁时可单臂举起110余斤重的火斫。

记者 张朝晖 中牟时报 马沂峰

通讯员 李青敏 万璐 文/图

新密拉煤学手艺 打铁技艺代代传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简单,但并不易学。打铁起源于五代,已有2000多年历史,铁器打造场所叫铁匠铺。中牟县的打铁技术是从清朝中期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打铁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铁器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有锄头、斧头、柴刀、镰刀等农具,菜刀、锅铲、火钳、剪刀、钩子等家具,还有建筑用的铁钉、门环、门插等。这些看似简洁、质朴、粗犷、稚拙的器具,却是出自铁匠之手的地地道道民间艺术。

韩寺镇大洪村村民张世通,1877年生,因家境贫寒,他推着自制独轮车到新密大禹沟拉煤做生意时,看到当地一家制作枣孤钉的生意很好,就学来了这门手艺。村里人称他为小炉匠,他会制作枣孤钉,村里盖房钉椽子、做车用的镏子都用得上。当时农民没有钱都用粮食兑换,在村里很吃香,后来他把打铁手艺传给儿子张有锤,五代人相传至今。

张东成说,自己是“门里滚”,17岁开始和兄弟们一起跟父辈们抡大锤,但只有自己坚持了下来。2003年,父亲张俊生去世,张东成下狠心自己买了空气锤,买完空气锤家里只剩下35元钱。张东成能吃苦,有股钻劲和韧劲,在道具制作方面有所创新,他制作的菜刀,方圆百里闻名。现在他制作的农具和生活用具仍在中牟各乡镇销售。

打铁先得本事硬 趁热打铁看火候

一句老话叫做“打铁还须自身硬,绣花要得手段巧”。有人说,没有力气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天下饿不死手艺人”,虽苦,也有人学打铁。

传统打铁工具有铁匠炉、风匣、手锤、砧子、大锤、磨石等。打铁铺也称“铁匠炉”。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下手握大锤进行锻打。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

在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融合他的智慧演变成各种形式的器皿、工具等。别看铁器很粗糙,制作工序可不简单,要经过选料、锻打、定型、淬火、冷却、铲磨、抛光等多道工序。打出一把好的铁器,选料、火候、捶打等非常重要,既是体力活儿,又是技术活儿。

“趁热打铁”这话很有道理,铁烧热了以后才能根据需要打成不同形状。为了“抢红”,铁器处于出炉通红状态下,就要举锤拼命打。打铁看火候,撒网看潮候。如果火候太嫩,打出的刀易卷刃;如果火候老了,打出的刀易崩豁子。只有火候刚刚好的铁器,打出的刀才锋利无比,既不卷刃也不崩豁子。

掌握火候,要靠铁匠的眼力、经验和天赋。但凡打铁的,随便拿起一把刀,就能看出那把刀火候的老嫩和深浅。一把刀打好了,打铁师傅往往在上面刻上名号,既有区别于其他打铁铺的作用,也是对质量的一份自信和承诺。

常年打铁,张东成一年到头总是穿旧衣服,他的手伸出来黑乎乎的,洗也洗不干净了。衣裤鞋子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洞,那是打铁时飞溅的火星烫的。对打铁匠来说,被烫是家常便饭。张东成说,三伏天最难熬,脸上总是跟水洗一样,最忙的时候一天干18个小时,身上的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

平时农忙时,张东成得空就出去转转,看看哪家种了啥菜,销量如何,包装如何,希望自己再研发出一些工具,让乡亲们省些力气。比如装菜撑口神器铁架子,农民收完菜包装的时候,再也无需人撑口,这样可对半减少人工、提高效率;再比如苗棚内的火炉,经他改造过的火炉,有火小而无烟的优点等。

张东成能够根据顾客所需以及工具的特殊需求来定制。张东成很敬业,每年正月初十开业,直到腊月二十六,常年无节假期,无休息日。用他的话来说,心里真正把打铁当作了一门手艺、一门营生。

打铁技艺濒失传 亟须保护和弘扬

打铁起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和农业相融为一体,是为农民提供便利的一种技艺。打铁技艺有两大特征:一是工艺复杂。包括取材、锻打、裁剪、定型、镶钢、淬火、冷却、铲磨、抛光等12道工序;二是实用性强。适用小规模农业,适应周围农产品的发展,不断更新相配套的农具和生活用品。

打铁技艺具有四大价值:一是历史价值。打铁历史悠久,见证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一些作品已保存在博物馆。二是社会价值。农具是农业发展进程的反映,反映了底层人民的劳动形式,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三是经济价值。打铁产品中的农具主要是辅助农民进行田间劳作,部分农产品由于种植条件特殊,并不能完全实行机械化操作,如大蒜种植,就离不开蒜铲,离不开蒜耙。四是民俗价值。打铁产品的模型都来自于民间,张东成师傅主要制作锄头、铲、镰刀、斧头等农具,菜刀、排骨刀、剔肉刀等厨具。

在农耕年代,打铁甚是热门。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更多人开始选择价格更为便宜、购买更为方便的工业制品,越来越多的制造业摆脱了小作坊式单打独斗,变为大工厂流水线式的规模作业,打铁这个行业也不例外。

从最开始的铁铺到现在的锻造厂,集中生产的锻造厂严重挤压各地铁铺的生存空间,现在流水线生产的东西又多又便宜,纯手工由于人工成本的增加,产品价格稍贵,老百姓就不愿意买了。

打铁是个又脏又累的苦力活,年轻人都知道这行既辛苦又不挣钱,不愿意学这门精湛的手艺,锻打手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铁匠铺那响彻千年的“叮叮当当”声慢慢远去了。

谈起这个行业,张东成说出了他的担忧:“现在时代变了,能够真正沉下心来做一件事的人越来越少。我也教过几个学徒,但他们出师之后却都转行了。未来能够将打铁这项技能传承下去的究竟有多少人,真的不知道。”

打铁技艺已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张东成的儿子叫张宾,1986年出生,20岁开始跟随父亲学打铁,早年学过电焊。为了传承打铁手艺,张宾已回家继承。韩寺镇将打铁技艺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帮助张师傅制定发展规划,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市场推广力度,让穿越千年的打铁技艺得到传承。希望打铁能像打出的火星一样,一直灿烂下去。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94250 2018-08-31 00:00:00 五 真的要“趁热打铁”KeywordPh——中牟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