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7版:新郑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
子产不毁乡校,改革家的定力与胸怀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子产不毁乡校,改革家的定力与胸怀
系列八十二 本报与新郑市史志办联合开设

□新郑市史志办主任 李磊

川不可防

言不可弥

释义

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

出处

典故出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事件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几千年血脉不断、文明不衰、生机勃发,积淀了深厚的精神文化传统,既有自强不息的改革创新精神,又有海纳百川的人文道德精神。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子产,不仅以坚强的定力来推进革新措施,更以广阔的胸怀来听取民声民情,从而不断改进施政方式,顺利实现改革目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创作《子产不毁乡校颂》,颂扬子产的定力与胸怀,阐述“川不可防、言不可弥”的道理。

【成语故事】

“七穆”宗族之间斗争,对郑国产生了深刻影响

子产不毁乡校之事发生的前一年(公元前543年),郑国发生了对政局震动极大的良霄之乱。大乱之后,百废待兴,人心思定,上卿子皮请子产为政。感动于子皮的充分信任,子产接过了执掌郑国国事的接力棒。为政之初,子产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交织的郑国,也面临着春秋中后期深刻的社会变革局面。这一时期,随着诸侯分封制的不断演化,政治权力重心不断下移,新兴阶层除了耕作分封得来的公田外,还大量开发私田,而且这部分私田不用缴纳税赋。周天子、诸侯则由于不断向他人封赐土地,导致直接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获得的收入也越来越少,开支却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窘迫,以至于周王室要靠向诸侯或士大夫们化缘过日子。就郑国而言,这一时期,“七穆”宗族集团已经形成,各宗族之间或斗或和,对郑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子产深知,只有革故鼎新才能中兴郑国。在子皮的支持下,他以怀柔之策安定公室大族,以果敢之举提拔忠勇勤廉之士,以严厉措施惩戒骄纵侈奢之辈,为改革创造了有利环境。他兴修水利,开发良田,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在此基础上,他承认私田的合法性,通过向私田征税,既解决了郑国公室的财政窘迫问题,也保护了贵族和平民的利益。改革之初,一些人的眼前利益和既得利益受损,一时间非议四起,人们编排歌谣传诵:“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尽管众说纷纭,但子产不为所动,继续沿着既定的路线图向前推进郑国的革新事业。

子产不毁乡校,百姓从改革中得到了益处

到了第二年(公元前542年),子产的改革进入第二个年头,郑国的内政外交呈现出与以前不同的态势。在对外交往上,子产陪同郑简公到晋国访问,晋平公以鲁襄公之丧为由不见,子产遂派人毁坏驿馆墙而纳车马,据理力争,终使晋平公会见了郑简公。同时,印段赴楚,告之以适晋,取得了楚国谅解。随后,卫襄公过郑,郑人礼遇有加,深得卫人好评。在郑国内部,子产以他的正直公道宽厚,有效缓和了公族之间的矛盾,郑国国内出现了难得的和谐局面。此时,又发生了一件考验子产政治胸襟的事情。在子产改革举措的激励下,郑国国民的政治热情高涨,许多人喜欢聚集在乡校里议论国家政策的好与坏。大夫然明知道了这样的情况后,很是紧张,认为这样的现象不利于国家的治理,于是就向子产建议说:“不如把乡校拆除掉,这样就没有人会议论国家政策了。”听了然明的话,子产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人们早晚没什么事在那里游玩,来议论一下国家大事,没什么可以担心的。如果他们说得对,那么我就推行它;他们认为不对的,我就改掉它。大家关心国事,发表议论,是我的老师,难道要把老师的嘴封住吗?我听说推行忠诚良善,可以减少怨恨;没有采取威逼的方法,就能减少怨恨。靠威逼的方法是不可能减少议论的,就像防止河水一样,大水来的时候,肯定会伤害很多人,我不能挽救他们,但是我可以疏通河道,让大水有出口流走。就让我听到这些话,作为治病的药一样吧。”然明听了子产的话,十分感动,说:“我从今以后知道,您确实是可以成就大事的。如果照此做下去,最终确实会有利于郑国,不能仅仅有利于二三位大臣。”事实证明了然明的判断,到了改革的第三个年头,郑国的百姓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大多数百姓从子产的改革中得到了益处,反倒担心子产死后政策不能延续下去。

韩愈做文,希望执政者借鉴古人的做法

面对别人的批评,子产的气度和认识,让身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十分赞赏。据《左传》记载:“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不仅是孔子,后世的人们对子产此举屡屡高度评价。到了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着“百代文宗”之称的文学家韩愈写下了《子产不毁乡校颂》一文,把子产不毁乡校与周厉王监谤的故事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中得到深刻的历史教训。韩愈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也是因事有感而发。唐德宗时,发生了太学生薛约因为进言得罪当权事件,贞元十五年(799年),薛约被迫迁往连州,国子司业阳城十分同情薛约的遭遇,亲自为他设宴送行,因而被视为偏袒罪人,贬为道州刺史。太学生270人来到朝门请愿,要求留下阳城,一连住了几天,他们的奏疏因被官吏阻挡未能送上。当权者压制太学生的做法,引起正直之士的强烈不满。这一年,韩愈以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僚属的身份来到京城,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咏叹春秋时期郑国贤相子产不毁乡校之事,委婉地表达出希望当朝执政以古人为借鉴,开放言路、了解下情的意思。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96224 2018-09-07 00:00:00 五 子产不毁乡校,改革家的定力与胸怀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