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04版:中原时报 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他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道李村的古城故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化中原之传说故事
道李村的古城故事

在郑州市西南方的道李村,有一段残存的夯土墙。这段夯土墙承载着一段历史:这里曾是一座古城。

这座古城的规模不小,南到与二七区田河遗址毗邻的常庙村,北到常庄水库泄洪道南岸,东到贾鲁河西岸,西到常庄水库上游贾峪河。古城南北以贾鲁河、贾峪河走势而建,长约2500米,东西长约1500米。此城紧邻两河,南城墙不远处的田河遗址发现的文物证实,早在两三万年以前,先民们已在田河一带繁衍生息。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饶,不仅地势高,而且有“两河”在此穿境,具有军事天然屏障,在此筑墙围城,彰显了先民的智慧。记者 张改华 通讯员 张亚芳 朱伯明

推测这座古城围筑繁盛于汉朝以前至汉初

1959年,郑州兴建常庄水库,道李村处在水库规划区内,于是,道李村被整体搬迁至现常庄水库东侧。

现在,常庄水库泄洪道南边、贾鲁河西岸还残存一小段古城墙遗址,属东城墙,距道李村800余米,城墙横剖面呈梯形,墙基宽10余米,墙顶宽8余米,城墙高5余米,城墙的夯层非常清晰,厚薄不等,有5~8厘米。夯筑的层土很结实,从残存的夯土墙的筑墙技法、风貌来看,酷似商城遗址的夯土墙。

这座古城始建于何时?它又为何被湮没在历史长河里?从传说推测,这座古城围筑繁盛于汉朝以前至汉初。

在历史的长河里,灾难、湮没留给人们的印迹最深。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处在黄河中下游的郑州天赋其骄,地孕其美。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古城的先民们在汉朝大统一帝国的集权统治下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古城里的豪强显贵把酒欢歌,暴殄天物,兴趣至时,骑马出城狩猎;古城里的商人还把当地盛产的杏、梨、李、织布、筷子、刀具等物产经洛阳到长安沿丝绸之路交换到西域,又从外地引进胡瓜、胡萝卜等在当地栽培。

城内有一条南北运河把一城分为东城、西城;在东城区,有一东西走向运河与南北运河相交成丁字状。固若金汤的城墙、天然屏障的两河使生活在古城里的先民们具有一种安全感。一天午后,黑云压城、狂风裹沙,大约过了一个时辰,电闪雷鸣,雨倾盆直下,至五更天时,雨终于停了下来。天刚放亮,大王一行车骑仪仗,巡视雨情,刚出城北门,前面的道路突然向北开裂地陷,形成一个大鸿沟,在此安营扎寨的护城将士、战马瞬间损失过半,屡立战功、每次出征都披白袍的李将军也陷了进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将军,将此沟起名叫白将沟。后来,这条沟成道李村出行的通道。这条沟后因修路、村庄规划建设,于1981年被填平。

古墓群出土大量文物 记录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

这座古城到底蕴藏着多少故事?在传说中的古城北关处不经意间发现的古墓群,揭开其另一层神秘的面纱。

1964年,道李村在平整土地时,在传说中的古城北关发现了成片的古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战刀、铁铠、护心镜、陶罐、瓦碗等,陶罐里还盛有谷子、高粱,出土时,谷子还保持原来的形状,颜色稍灰暗,但一见风和光,则成了灰粉。这些陶罐有瓦青色、土红色,上面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图案。这些古墓都是砖室墓,结构形状为穹窿墓,墓砖大多是空心画像砖,表现内容有车骑仪仗、神话故事、奇葩异卉、五株钱币等,除五铢钱币图案是用钱币直接在砖上压印不彰技艺外,其他则雕技古朴、画面生动、运线流畅、构图严谨、形神兼备、具有气势。这些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画像砖上车骑出行图的墓主应为当时的统治阶级、豪强显贵;印有五株钱币的是普通平民百姓的砖室墓。

发现古墓时,相关人员及时上报市文物部门,出土的文物中,有价值的都被文物部门收藏,但由于砖室墓太多,部分画像砖散落在了民间。在常庄水库的东岸,陶片随处可见。画像砖战国已有生产,秦代有所发展,两汉最盛行,加之有出土的铁制战刀,据此推猜,道李发现的砖室墓群应为汉代古墓。

在道李村,关于古城的故事代代口传至今,家喻户晓。古城故事,虽然夹杂有演义迷信色彩,但残存的夯土墙、不经意发现的古墓群,实实在在地佐证了这里可能是商朝至汉朝期间的一座古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11463 2018-10-31 00:00:00 三 道李村的古城故事KeywordPh文化中原之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