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中牟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
一条河,见证千年中牟史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条河,见证千年中牟史
贾鲁河变迁史(三) □齐治平
北宋时期繁忙的漕运

贾鲁河,中牟的母亲河,4000多年来哺育了中牟大地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人民,铸就了一段又一段辉煌的文化。贾鲁河的历史,既是文明史,又是沿河民众的发展史。诸多史料记载了贾鲁河的变迁过程,也是中原腹地水系演变的缩影。特别说明:文中用的地名如无注明均为古地名,与今行政区划有所不同;不同时期的河流名称、河道位置也不尽相同;不同时期的史料对同一河流的记载也会略有差异。

导洛入汴丰水系 束水冲沙固河堤

宋元丰初年(1078年),张从惠向朝廷进谏:“汴河常常淤塞,修堤、疏浚劳民伤财。以前有人建议把洛水引入汴河,只是担心黄河冲刷广武山,需要开凿几十丈的山岭才能通到汴渠,因工程巨大而被搁置。去年七月,黄河退水,河水靠北边流动,距离广武山有7里地,水退后留下的滩涂又高又宽,很适合开挖引洛入汴的河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造福万代。”都水丞范子渊也恳请在汜水镇北门开挖河道导洛入汴,他在给朝廷的奏折里说:“河阴县十里店以西到洛水口地势西高东低,可以自行流水。请求从巩县神尾山到土家堤,修筑47里大堤巩固黄河安全;再从沙谷到河阴县十里店开挖52里河道,把洛水引入汴水。”朝廷经过商议,决定采纳他的建议,派出内侍宋用臣等人实地考察并组织工程实施。从汜水县西南的任村沙口到河阴县的瓦亭子汇入汴水,共计51里,两边堤岸共长103里。每隔20里都设置束水一处。

简单谈一下什么是束水,就是束水冲沙法,让河道变窄,利用水的冲击力,冲走河床底部泥沙,从而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一般适用于流量较大的河流。类似于现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模式。由于束水装置太笨重,都是驱使强健的大公牛开启或关闭,又接引古索河的水,注入房家陂、黄家陂、孟家陂3个湖泊里,水大时还注入中牟境内的三十六陂中的低洼处,又形成很多大小不一的水塘。这些都是备用水源,一旦洛河流量减少就挖开注入汴水,保证漕运畅通。这些措施与侯书献的建议异曲同工。又在汜水关北开挖一条550步的河道连接黄河,两端都建有水闸,这主要是方便黄河与汴水相互通行船只。又在洛河口建筑水坝,伊河、洛河涨大水时把多余的水排泄入黄河;若是索河涨大水,就开启魏楼、荥泽、孔固3处水闸泄洪;加固黄河南岸堤坝,防止黄河水冲刷南边新开的河道。这些工程做完,就关闭汴水口,把在这里看守的官吏迁到新开的洛水闸口,自此,汴水和洛水就算正式通流了。

元丰三年(1080年),洛水流入汴水量减少,致使河道内出现很多浅滩,影响漕运通行,于是就把这60里河道收紧,漕运这才畅通。元丰五年(1082年),从汴河向北开挖一条大沟,把汴水引入紫禁城中,解决大梁的饮水问题,把这条河命名为天源河。又在大梁城西的咸丰门外修筑一道3030步的大堤,维护大梁城的安全。同时金水河上一座透水槽损坏,漕运船来到这里都要等待水槽完全开启后才通过,因而每天都有很多漕运船滞留在这里,严重影响漕运畅通。朝廷派宋用臣实地察看并寻找解决办法。宋用臣巡视后建议在中牟县板桥另开新河绕过这个透水槽。朝廷没有批准,改由汴河副堤引水入蔡河,此处透水漕就彻底废弃。元丰六年(1083年),都水丞范子渊上书请求修筑新的堤岸及把汴水部分河道取直,具体做法为在新的滩涂上修筑堤坝并压埽(sào)。所谓埽,就是在古代治河时,将秫秸、石块、树枝捆扎成圆柱形用以堵口或护岸的东西。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凡塞河决,垂合,中间一埽,谓之合龙门。”工程长度共计60里。第二年,开济河决口,朝廷下令由武济河分流,以保护广武的3处堤埽。

水匮利弊引争论 汴河货运立功勋

元祐初年(1086年),苏辙上书要求废除汴水河道上的水坝:“汴口以东州县所置水匮,徒费损民田。清汴水流自足,未曾取以灌注,乞尽废以便失业之民。”从之。所谓水匮,也叫水柜,是中国古代调节运河供水的蓄水工程,可以理解为运河上的小水库,主要作用就是调节运河水量,水大时就在低洼处蓄水,水少时就把这部分水回注运河补充水量,保证漕运。元祐四年(1089年)大臣梁涛上书朝廷说:“广武山北面就是黄河故道,老洛水就是在这里汇入黄河的,现在让黄河走大堤北面,腾出地方把洛水引入汴河,但是这里没有建筑水闸,名义上是方便行船,利于漕运,实际上抢夺黄河水让这一带形成滩涂。广武的3处堤坝每年花费几百万,因为这些浅滩,已经不能控制汹涌的黄河水,起不到它本来的作用了。倘若这奔腾的黄河水顺着洛河而下,就会直冲京都,等于每年花几百万养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应该还从汴口接引黄河水,这里有水闸可以随时开关,能杜绝隐患,这才是上策。”朝廷经过商议,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他的建议。5年后,梁涛的建议再次引起朝廷的争论,《宋史》是这样记载的:自从引洛水入汴后,洛河水大涨多次漫堤进黄河,危及广武三埽。朝廷大臣商议后认为,三埽离洛河不远,担心发生大水把大梁城淹没,下令让都水丞冯忱去治理,修筑栏山签堤岸。很快洛水大涨,漫过堤岸流入黄河。皇帝闻听此事,说道:“要是广武埽损坏,洛水注入黄河,汴水流量减少会影响京城漕运。”下诏让吴安持去治理。安持实地查看后上书:“广武第一处埽堤很危险,决口处离汴口很近,洛河口南边离广武山仅仅1000多步,这里地形稍高。从巩县东七里店到洛河口不足10里,可以再开一条新河,导引洛水靠南边流,此距离最短,工程量也最小,效果却是最大。”杨伟认为应该在武济以下20里的神尾山再开一条新河,绕过原有的堤埽,分流洛水。朝廷下令让宋用臣等去实地查看他建议的可行性。大臣杨琰则建议按元丰时期的惯例,把老洛水引到大梁西边的大白龙潭及中牟县的三十六陂,并修建水库以保障汴河漕运。朝廷下令让贾种民去查看他建议的可行性。贾种民查看后上书:“元丰时改汴口为洛口,改汴河为清汴,说明是从洛河引水的。元祐年间又从黄河引来浑浊之水注入洛口,相比起洛水和汴水,此条水流量控制起来比较困难。可以按照元丰时期的做法行事。”最终朝廷采纳了杨琰的建议。

宣和元年(1119年),黄河涨大水,倒灌入汴河,汴河水位随之大涨,堤坝损坏严重,一时之间,大梁以西一片泽国,水势还在一直上涨,汴河随时都会全面溃堤危及大梁城,朝廷紧急下令治理。大梁城各个城门都派驻有人员防汛。又紧急招募大量人员把汴河分流到城北的五丈河,一直分洪到山东的梁山泊里,才算化解此次洪水危机。洪水过后,堤岸破败不堪,汴河水量大减,河道中布满淤泥、浅滩,严重阻碍漕运畅通,随后又进行大规模的修复、疏浚。靖康初年(1126年),汴河上游河道被不法之徒挖开多处,决口处一直堵塞不住,汴河几乎干涸,漕运中断,对宋朝的社会体系产生严重影响。朝廷下令让都水司治理,工程很快完工。

自从隋炀帝开建大运河到北宋结束,汴河一直是南北货物运输的主力。据沈括《梦溪笔谈》的记录:“发运司岁供京师米,以六百万石为额。淮南一百三十万石;江南东路九十九万一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荆湖南路六十五万石;荆湖北路三十五万石;两浙路一百五十万石。通羡余,岁入六百二十万石。”仅漕运的官粮一项,每年最少为600万石,多时可以达到800万石,可供六七十万人吃一年。除了漕运粮食,汴河每年还从南方运入大量的其他物资,供给政府和居民消费。康定元年(1040年),知制诰富弼在奏折里写道:“朝廷用度,如军食、币帛、茶、盐、泉货、金、铜、铅、银,以至羽毛、胶、漆,尽出此九道。朝廷所以能安然理天下而不匮者,得此九道供亿使之然尔。此九道者,朝廷所仰给也。”汴河对北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北宋的生命之河。当时的大臣张方平说:“漕运以河渠为主。国初,浚河渠三道通京城漕运,自后定立上供军额,汴河六百万石,广济六十二万石,惠民六十万石。惟汴河所运,供京师亿万口之需。国家于漕河至急至重,而汴河又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水利同言也。”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14613 2018-11-09 00:00:00 五 一条河,见证千年中牟史KeywordPh贾鲁河变迁史(三) □齐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