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15版:中牟时报 雁鸣风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风习习 诗意盎然
中牟印迹组诗
纸上的中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纸上的中牟

□邢军纪

1

因为曾是郑州人,所以对中牟有所了解。

当年,我所在单位的农场就在柳林和圃田一带,毎年农忙时节,单位组织义务劳动,本人多次到这里春种秋收,刈麦锄豆。虽然时隔经年,那种身体力行汗水浇淋的感觉依然清晰如新,中牟大地的沃野和长风也会时时进入我的梦境。有句话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于脚踝深陷在中牟的泥土里,这种亲密的接触使我对中牟的沙土地始终抱有初恋般的激情和寻觅的热望。

改革开放之初,中牟有两张名片,一是大蒜,二是西瓜。先说西瓜,那时全郑州市毎年的暑期,都会企盼中牟的最新科研成果:某某号西瓜问世了!于是这年夏天就会特别凉爽和甜蜜。记得郑州七号下来的时候,我们三口之家有次去山西运城走亲戚,带的郑州特产就是中牟西瓜。

运城在三门峡西,那是要过黄河的,上了摆渡船,靠岸时尚有几十米要乘客自己下水蹚过去。谁也没想到没膝之水竟如此汹涌。我抱着儿子,提包里装了两个著名的中牟西瓜,自恃行伍出身,正是当打之年,想没想就跳下船头,只一进水,便一下子变白了脸,面善心恶的黄河水一下子冲击得我差点倒下。这是至今也不敢复盘的人生经历,那时的儿子才3岁,这两个西瓜和他差不多重,由于缺少在水中负重行走的经验,加上暗流湍急的黄河水,致使我立时慌乱起来,倘若落水后果不敢设想。但我终于到达了北岸,而且儿子和西瓜一样也没少。那时有句话叫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甜就是生活质量,因得惠于中牟,就感觉普天之下,郑州是全中国最甜蜜的城市。我们就是抱着这样的“区域优势”和“唯我独甜”的心理去串亲访友的,因是亲历,记忆尤为深刻。

2

提起中牟的大蒜,作为一个中原人,我初时是不以为然的。因为我来自古代的大蒜之乡临颍,我们的大蒜隔夜不馊,色泽油亮,品质卓越,这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但我的故乡大蒜终于没有夺过中牟大蒜的势头。追根溯源,盖因中牟走的是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新路,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独领风骚应是实至名归。两相比较,我的故乡大蒜只是古代美人,而中牟大蒜是个会多种外语的现代美女。其美光被溢远,其修不径而行,现在它的知名度可谓辛香欧洲,辣服拉美。著名作家毕淑敏曾经以《博士课堂的礼物》为题写过中牟的大蒜,说她当年在西藏阿里地区当兵就知道中牟大蒜,那是她的中牟战友回乡探家归队必带的家乡特产。而今,中牟大蒜成了远销海外的中国名片,她把它当作一份珍贵的礼物带到她就读的博士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在枯寂的学旅中提供一缕快乐和温暖的资源。

由于脚踝亲密接触过中牟的大地,因此对这片土地就尤为关注。特别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事件和人文故事,常常会引起我的好奇和探究。比如中牟的沙土地,诗经产生的年代它不会是这个样子吧?有潘安的年代,那时的土壤结构是否不适于瓜果生长?有史可查的黄河决口和黄河改道,比如北宋年间和1938年的黄河大决口,一个导致开封整个城市埋于地下,一个导致八十九万人生灵涂炭,而这两次中牟则都是首当其冲。给中牟变化最大的一个是水,一个是土。水是黄河水,土是黃土高原的土。因为郑州的邙山是黄土高原的余脉,黄河水亿万年来就是靠冲刷它的肌体为下游造福的,而郑州之东第一个县域就是中牟,受其害者与受其利者各参半,但说中牟是黄河的冲积地带,其沙土多数来自黄土高原应该是有据所依的。正因于此,当我们寻找三国时代的中牟县城,那个末路狂奔的曹孟德与陈宫不期而遇的县衙,还有热情好客的吕伯奢以及死在罗贯中笔下的他的家人,与那晩的鸡鸣里茅店月,似乎就埋藏在我们的脚下,或者埋藏在每一株枫杨或毎一簇沙柳丛中。都说黄河九十九道弯,谁知道中牟的地底下埋藏了多少个朝代?这就是中牟的神秘和魅力。在別处,夏天落了一声惊雷,在中牟,这种自然现象就有可能是历史的回声。我至今认为,列御寇为何能御风而行,长风飘荡无际无涯,数天无归不知凡几,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玉成其成功的时代和提供他飞翔的家乡;曹操在官渡之战为何能歼灭袁绍主力大获全胜,关键是中牟就是他的福地。每次在他命运转折的节点来到中牟,此地都让他绝路逢生,从此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可以这样说,中牟给了曹操一个王朝,一个写进中国历史凡46年的曹魏时代。

3

基于对中牟的独特感受和深厚情感,在我的创作中至少有三次涉猎过中牟,一次是《黄河大决囗》,一次是《风雅大郑州》,最近一次是《韩愈传》。这三部都是长篇纪实。这是我的一个小秘密,但凡写历史人物心里没谱的时候,我就把他拉到中牟地界上,不是在圃田,就是在白沙,有时干脆就在官渡古渡口。写韩愈西上长安赶考时我就把他拉到了官渡游历了一番。这是个插根筷子都能活的地方,被中牟的水土一滋养,人物立时栩栩如生,画面顿时鲜亮如染。因此,中牟应该是我的福地。

中牟于我,该是熟悉的,亲切的。

我熟悉她掌上的纹路,欣赏她姣好面容上精致的五官,但她的走向,她的发展,她的未来,可以让我畅想,却永远不会让我惊诧。

但我还是被惊着了。

这就是我看完雁鸣金秋散文诗歌卷后的第一印象。

4

我惊诧于中牟强大的动员力,这是一个全省乃至全国作家、诗人的集结号,它倾全国名家之力,打造了一个纸质的中牟,一个诗意的中牟,一个文化的中牟。这个中牟,只有靠阅读才能听到她的心事,只有靠吟咏才能领略她的风情,只有靠品味才能弄懂她的美丽。诗人马新朝写到,只有到了雁鸣湖,他的生命才感到完整。韩作荣在诗中发现,箜篌城是一块刻着史料的石碑。一只麦鸟飞过,一个娃娃笑着,被李小雨写进了诗里,成为中牟人幸福的凭证。还有张鲜明把中牟当作一枚金色的纽扣,说它在大中原的胸襟上闪闪发光。诗人萍子飞起来了,她比列子飞得更高,因为这里时空无限,相信光明。而在邓万鹏的诗中,他的桃花要比王伦家的桃花开得热烈,充满力量,我相信他的桃花是论斤赠人的,比李白诗中的宣州王伦大气得多。在散文卷中,有一长串著名作家的名字,也是我当年在郑州文学起步的“发小”和朋友,比如张宇、李佩甫、杨东明以及老大哥田中禾、孙荪,还有散文家小说家王剑冰、单占生、何泓、杨晓敏、乔叶、鱼禾、冻凤秋等,这样强大的阵容,在金秋时节,或独步,或共赏,相期中牟于花好月圆,有感而发作雁鸣于湖,高歌浅唱,长啸低吟,犹如曲水流觞,兰亭修禊。这样盛大的文学气象,这种结构优美的布局,这样持之以恒的意志力,非庸常之辈所能为之。据悉雁鸣笔会已是七届,收获作品千余篇,纸上的中牟可谓风姿绰约美轮美奂。而这一切的一切,已不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而是拥卷顿觉沉甸甸了。因为其间闪烁着3000年古老的渔火和列子打来的旗语。有潘安的花车和追捧粉丝们银铃般的笑声。历史像书签一样夹在诗人昨天书写的诗行里,沉浮在文字的轮回里。在这非同寻常的书册里,我们能触摸到中牟的心跳,能真切感受到主办方热忱的冀望和倾心追求。仅去年,中牟投资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已近千万元。当然,值得一提的还有主办人王银玲女士热爱文学的真诚和纯粹。从2000年到现在,她一直守候在雁鸣湖畔,等待着一拨又一拨大雁归来,不为别的,只为把鸣叫留在汉字里,然后去奔走相告,用这些文字去温暖行色匆匆的中牟人。所以,我以一个老兵的名义由衷地向她以及给予我们感动和鼓舞的中牟人表示敬意和感激:银玲辛苦啦!谢谢中牟的父老乡亲们!

作者简介

邢军纪,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技术三级(文职少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专业委员。著有长篇报告文学18部,中篇报告文学16部。其中《中国精神》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脊梁》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征文特等奖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41437 2019-01-31 00:00:00 四 纸上的中牟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