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中牟时报 雁鸣风韵 上一版3
雁鸣金秋,为美丽中牟立传(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雁鸣金秋,为美丽中牟立传(下)
文风习习 诗意盎然

□冻凤秋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邢军纪此次专程来参加笔会,他被崭新的中牟惊着了。多年前,他所在单位的农场就在柳林和圃田一带,每年农忙时节,单位组织义务劳动,他多次到这里春种秋收,刈麦锄豆。虽然时隔多年,那种身体力行汗水浇淋的感觉依然清晰如昨,中牟大地的沃野和长风时时进入他的梦境。

吟咏才能领略 中牟的风情与美丽

中牟早先的两张名片——大蒜和西瓜让他记忆深刻,他曾抱着中牟西瓜去山西运城走亲戚,因为轮船靠岸不便,只得跳入黄河水中,差点遇险。他在创作中至少有三次涉猎过中牟,一次是《黄河大决囗》,一次是《风雅大郑州》,最近一次是《韩愈传》。这三部都是长篇纪实文学。他说,但凡写历史人物心里没谱的时候,我就把他拉到中牟地界上,不是在圃田,就是在白沙,有时干脆就在官渡古渡口。写韩愈西上长安赶考时我就把他拉到了官渡游历了一番。这是个插根筷子都能活的地方,被中牟的水土一滋养,人物立时栩栩如生,画面顿时鲜亮如染。因此,中牟应该是我的福地。

这么熟悉中牟掌心和纹路的他,看完两本大书,惊诧于中牟强大的动员力。它倾全国名家之力,打造了一个纸质的中牟,一个诗意的中牟,一个文化的中牟。这个中牟,只有靠阅读才能听到她的心事,只有靠吟咏才能领略她的风情,只有靠品味才能弄懂她的美丽。

他说,这样强大的阵容,在金秋时节,或独步或共赏,相期中牟于花好月圆,有感而发于雁鸣湖,高歌浅唱,长啸低吟,犹如曲水流觞,兰亭修禊。这样盛大的文学气象,这种结构优美的布局,这样持之以恒的意志力,非庸常之辈所能为之。

他称赞作为雁鸣湖金秋笔会主办方的王银玲女士热爱文学的真诚和纯粹。从2000年到现在,她一直守候在雁鸣湖畔,等待着一拨又一拨大雁归来,不为别的,只为把鸣叫留在汉字里,然后去奔走相告,用这些文字去温暖行色匆匆的中牟人。

“当代中牟是中牟历史上最好最美的时期”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在郑州居住了38年,他说,20世纪80年代,刚到郑州,不知道中牟,只知道官渡。而现在,我们看到一个生态中牟、田园中牟、诗意中牟,这样的定位具有很大的前瞻性。当代中牟是中牟历史上最好、最美的时期,赶上了“郑汴一体化”的发展机遇,前景广阔。

他说,我知道中牟是通过王银玲介绍,她曾经参加河南省文学院的研修班,是我们的学生。王银玲是中牟最优秀的广告员,最先听到的不是她的话语,而是她的笑声。哈哈大笑,笑得很健康,很单纯。就这样,在王银玲的健康、纯粹的傻笑声中,我稀里糊涂地来中牟三四次,发现在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大格局中,一座有着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诗意的田园化的中牟已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他称赞,18年来,王银玲不遗余力推介中牟。中牟有了王银玲,真是大好事。她的笑声,应当是为家乡的美好而骄傲!

《解放军文艺》主编、诗人姜念光身材高大,性情温和,他回忆自己与中牟的久远缘分。他的家乡在山东金乡,读大学在湖南长沙。每次坐火车在陇海线上都要经过中牟,在站台停留。从1980年到1999年,来回经过中牟40多次。他感叹,今天终于来到这个历史悠久、人文兴盛之地。

读了两本书后,他赞叹,中牟县委、县政府眼光长远,襟怀宽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程度,走在了全国前列。他说,现在世界各地的名胜大多是通过文学名篇来传达的。坚持举办笔会,收获这么多佳作,并结集出版,非常了不起。作为主办者,中牟县文联王银玲应立功受奖。

他建议,要写出更有深度的作品,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新鲜的发明,应该更注重今天中牟人民的生活细节,挖掘心灵深度和生存状态。比如列子御风的故事,看似讲的是他的学习技能,其实讲的是哲学问题和生命状态问题。希望更多名家能来到此地,为中牟写出好文章。

历史和人文互相激荡,中牟未来会更好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凭诗集《看见》获鲁迅文学奖的著名诗人荣荣说,在我们浙江宁波,有国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在业界名气很盛。但真正被老百姓知道,还是得益于余秋雨的散文《风雨天一阁》。随着读者滚雪球般地增多,天一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很多人来到浙江宁波,就是冲着这篇文章和天一阁而来,这说明文字的力量,文化的影响力。

中牟举办笔会,邀请名家来写中牟,这是非常好的宣传方式。中牟的魅力很大了不起,不仅在于它久远的历史文化,更在于它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飞速发展。这两本书的内容非常接地气,有价值。

凭借中篇小说《喊山》获鲁迅文学奖的山西作家葛水平也是第一次到中牟。她说,前一天晚上,我看到中牟的月亮,似乎是今生看到过的最大的月亮,很惊讶,很激动。中牟的明月让我想起故乡。在明月下,我们说起中牟的潘安。这位美仪才子,犹如西晋天空中的一抹艳阳,消失在深沉广阔的岁月里。尽管只有一刹那的光芒,却幻化成了一个最美丽的符号。而在中牟县东南10公里处有个古城村,村边有座古城遗址,相传是古代的“箜篌城”。箜篌,是一种纯净得无限衰弱,而又无限强大的乐器,蕴含着万千气象,是行走着的时间。

她说,中牟有这么好的月亮,这么好的雁鸣湖水系,这么好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环境,现在又做了这么多届的雁鸣湖金秋笔会,这就是历史和人文互相激荡的结果,中牟未来会更好。

靠文字才能穿越时空,抵达永恒

著名诗学理论家耿占春,“每年到春天才飞回来”,他在河南大学教书。其余时间,都在大理学院潜心著述,或者忙于参加各种大型的学术活动。耿占春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从事诗学、叙事学研究,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著有《隐喻》《观察者的幻象》《话语和回忆之乡》《失去象征的世界》等,在中国现代诗学理论上具有相当的建树。此次回来,他盛赞这两本书对于传播中牟故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只有通过文学的叙述,才能让人真正认识,产生情感认同。阅读这些美文、诗篇,会让人知道中牟在经济、社会发展之外的文化内涵,跟这块土地发生情感的、经验性的关系。这很有意义。借此,更让人体会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两次获得全国“五一个工程”奖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孟宪明,以一朵小小的野菊花开放的过程比拟金秋笔会举办的不易。他说,我们常常认为一朵花的开放是很容易的,其实,它首先需要泥土的力量,雨水、阳光、风的力量,要等一个季节,最后在一个空气潮湿的早晨开放。雁鸣湖金秋笔会,也是开了一朵花,准备了很长时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要有这样的阳光晴朗的好天气,我们才能相聚在这里。

他谈到文字的神圣感。直到今天,物理学家也没有办法证明时间的存在,而人类自远古至今,在石头上,在龟甲上,在竹简上刻字,是为了记录神的事情,到现在看似文字的神圣感不存在了,谁都能写字,但实际上,人还是要靠文字,才能穿越时空,才能穿透时间,抵达永恒。

所以,雁鸣湖金秋笔会,请这么多有想法、有感悟的人写文章,实在是很高明的举措。

是的,实在是很高明的举措。你看,雁鸣湖的文学雁阵的起飞,是中原大地上长出来的花木,是接地气入人心的笑声忧叹,是言之有物的文章,是发自肺腑的感叹,是历史深处的回响,更是改革开放经济大潮中腾飞的精灵。

“山水林田湖 生命共同体”

当5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大家在规划展览馆、中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参观时,观看箜篌、豫剧折子戏演出时,行走在官渡古镇参观官渡古寺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时,在官渡桥古村走进三层楼的敞亮民居时,在牟山湿地公园看到把垃圾变成一座青山时,那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透出无尽地欣喜。

他们是看到了《中牟县城规划总图》(1985~2000)、《中牟县城总体规划调整总图》(1993~2010)和《中牟县城总体规划》(2010~2020)吗?这三张图一张比一张更精美、更科学、更有气魄。分明是一张张色彩绚丽的画卷,一代又一代中牟人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接力赛,传递着为当地人民谋幸福的决心和信心!

他们是看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廊道,“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潘安湖、史公湖、雁月湖等,曾在县志中“高数丈,长里许”的牟山,如今亭亭玉立,山映彩霞,贾鲁河畔的“天鹅戏水”“双彩虹影”“月影双塔”与粼粼的河面交相辉映、瑰丽迷人的景象了吗?这样持续营造着“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让生态文明思想在中牟落地生根,深入诠释“生态兴则文明兴”,进而带动文化兴、人文兴,是多么宏大的气魄!

他们是看到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依然在时间的维度里散发着光芒,彰显着厚重与璀璨了吗?无论是历届雁鸣湖金秋笔会的成功举办,“潘安文学奖”“双优”“双带”文化惠民工程接续实施,文化馆、博物馆、农耕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相继建成投用,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王潮歌“只有河南”主题乐园的推进等,都让人无限期待未来。而美丽的箜篌演出,表演者衣袂飘飘,弹奏出柔美清澈的音色,让人如沐微风细雨,享受一场穿越千年的古典音乐盛宴。这一切时时处处都呈现着河南、中牟对文化的自信,以及对中原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他们通过文化创作凝聚正能量、引领新风尚,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高地。

中牟,是中原大地的一个缩影;中原大地,也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窗口。感受着缩影里的变迁和精彩,观看着窗口里的美好和奇迹,作家诗人们的心如何不沉醉,思绪怎能不激荡?

未来,还有多少新的更大的奇迹,让我们拭目以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59563 2019-04-03 00:00:00 三 雁鸣金秋,为美丽中牟立传(下)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