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民族的大团结 你我的运动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8
全国媒体记者感受郑州“新气象”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生态廊道之“美” 母亲河之“魅” 南水北调之“奇”
全国媒体记者感受郑州“新气象”
外地记者学豫剧
舞狮表演
参观黄固寺村办服装厂
欣赏超化吹歌

9月13日,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全国媒体代表,到中原西路绿道、黄河博物馆、古柏渡南水北调工程穿黄处等地进行实地采访,体验郑州的生态之美,探寻黄河之魂,感受郑州的“新气象”。

郑报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文

周甬/图

感受生态廊道之“美”

昨日早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实地探访中原西路绿道建设。

走在中原西路南侧的银杏道上,路两边绿意正浓,美女樱开得正艳,树状月季也很吸引眼球。一群老人正在悠闲地练太极拳,慢行步道和自行车道上不时有散步或骑行的市民走过。

郑州市的生态廊道建设从2012年开始,中原西路是我市第一条生态廊道。中原西路西起荥阳界,东至西三环,全长约11公里,北侧绿线宽度50米,南侧绿线宽度80~120米。人们走进中原西路,首先看到的是由机动车道路面组成的“灰带”,接着快车道两侧是由绿化带和行道树共同构成的“绿带”,再向外是由三排银杏组成的景观慢步道。

为了方便市民骑行,中原西路在绿线范围内设计了慢行步道和自行车道,同时,慢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相互分离,行人和骑行者在组团花灌木与林荫树间穿行,真正达到人车分离,快慢分离。

有了样板后,郑州的生态廊道建设进入了“跑步前进”的阶段。郑州在总结国内外廊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廊道建设的基本思路:在城市“组团发展、廊道相连、生态隔离、宜居田园”的布局下,通过中心城区到县市,到新市镇,到乡村,用交通道路相连,两侧建设20至50米的绿化廊道。廊道里建设有自行车道、人行步道,配置公交港湾、休闲驿站,实现“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达到交通、人行、绿化、生态的和谐统一。截至目前,全市生态廊道建设绿化累计完成30748万平方米,相当于140个碧沙岗公园。

现场采访的媒体记者和在这里晨练的老人聊起来,听他们讲述生态廊道给自己带来的生活享受。

津云传媒体育记者谢力强说:“今天看了郑州市生态廊道,总体感觉很震撼。廊道的长度、宽度都能够满足各类人群的健身需求,包括栽种的植物品种也非常丰富,能做到三季开花,四季常青,感觉工作非常细致。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郑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的话,不可能会有这么大的投入去改善民生,让老百姓享受美好生活。”

体验母亲河之“魅”

到了黄河之都,怎能不去了解母亲河?成立于1955年的黄河博物馆成为全国媒体记者全面了解黄河知识的好去处。

黄河博物馆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以黄河为专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现有藏品1万余件(套),涵盖历史文物、自然标本、书画、音像图片四大类,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黄河特色的藏品体系。

在黄河博物馆,媒体记者认真听讲解,看视频和文图介绍,了解黄河的“前世今生”。

山西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严斌听着讲解,不停地用手机拍照。他说:“参观黄河博物馆,感觉这个馆里展示的有关黄河的知识特别全面,从黄河的发源、变迁到治理等,让我们对母亲河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在新密市黄固寺村,媒体记者探究这个“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美”,并在这里过了一个颇具地方风味儿的中秋节。

傍晚,一场颇具当地特色的中秋“村晚”在村文化广场拉开帷幕。

作为开场节目,有着“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超化吹歌一亮相就显出了高水准,从服装、乐器到演奏体现出的专业、大气,让国内媒体同行认识到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力。

新密演员表演的豫剧《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选段,让记者们现场感受了地道的河南豫剧。几名来自天津、陕西等地的记者同行还上台学唱豫剧,村民用掌声给予鼓励。

感受南水北调穿黄工程之“奇”

再有3个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顺利通水就要5年了。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顺利通水,一渠清水沿京广铁路线西侧北上,开始润泽缺水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

昨日,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报道的部分媒体记者来到荥阳市古柏渡,参观南水北调穿黄口。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标志性、控制性工程,其任务是将中线调来的长江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同时在水量丰沛时可向黄河相机补水。

记者们登高望远,参观了工程穿黄口,并观看了介绍工程有关情况的文字和图片,纷纷为这项伟大的工程点赞。

北京青年报记者褚鹏告诉记者,这次从北京来到郑州,能够亲眼看见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内心特别激动。“我家住在北京西城区,以前饮用的是地下水,水质虽有保证,但矿物质沉淀相对较多。自从喝上了南水北调的水,水质更有保障了,过滤壶也下岗了。现在,我们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甘甜的丹江水,幕后是这么多人多年奋战的结果。”褚鹏感叹。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08713 2019-09-14 00:00:00 六 全国媒体记者感受郑州“新气象”KeywordPh生态廊道之“美” 母亲河之“魅” 南水北调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