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08版:荥阳时报 聚焦 上一版3
Y08
文化的高山 宜游的高山 (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化的高山 宜游的高山 (上)

丘陵山地上的高山镇,土地贫瘠。有着超常胆识和吃苦创业毅力的高山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这里创造了 “荥阳经济四小龙之一”的奇迹。

曾经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点的碳素为支柱产业之一的高山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领下,华丽转身,形成了城美、业强、和谐、宜居宜游、绿色生态的新格局。并于2017年获授国家园林城镇称号。

如今,伴随“‘一心两翼’,打造最美高山”的铿锵脚步,浏览《汜水县志》和历代典籍走高山、一个文化的高山、宜游的高山,跃然眼前。

通讯员 冯建吾 王利军

高山和冢岗的“好”文化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平安,怎样才能平安?冢岗村史的最后一句,一语道破:孝其亲,忠其国,信于民,安矣!中央文明委公布了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高山村和冢岗村并蒂上榜,是郑州辖区内仅有的两个村。

文明的密码是什么?是重文化,树正气。

高山村人群最集中的地方是文化活动广场,广场边上最醒目的就是一字排开的11块展板,除了一块荥阳市文明规范、一块村规民约、一块村训之外,其余8块展示的全部是村里先进人物的形象。

用身边典型影响全村的群众,效果好,时效长,做起来却难,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街坊四邻,让谁当先进、不让谁当先进怎样平衡?这种难在高山村并不存在,人家做得好,理应当先进,自己没做好,明年继续努力。

在高山村村企上班、来自山东曹县的冯修江,2001年和村民张丽君结婚时,张丽的前夫因车祸身亡还不到一年,她和前夫的两个儿子,大的12岁,小的不到百天,家中还有前夫80岁高龄的父亲。冯修江的到来,挽救了这个几近破碎的家庭,也担当起沉甸甸的责任。多年来,他视两个孩子如己出,培养他们成长,待老人胜过亲生父亲。特别是老人2007年瘫痪在床后,冯修江就和老人同住,照顾他吃喝拉撒睡,没有丝毫怨言,直到3年后老人安详地去世。

2011年,冯修江,这个和家庭成员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来自山东曹县的上门女婿被群众全票推选为高山镇“十大孝子”。

精神文明建设在冢岗坚持不懈、扎实推进,村党总支书记许焕成说:“我们不是为了争荣誉、树政绩,而是让村里经济发展、和谐稳定,村民素质提高、切实得到好处。”

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和青年积极分子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是冢岗能够跻身全国文明村镇的强大推力。“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是全村风清气正的组织保障。宣传先行、防患于未然,在绿化、净化、靓化及民风建设等诸多具体事务中起到引领、示范、表率作用,是冢岗文明的不竭动力。

村民王某在外经商挣了些钱,儿子结婚,他想风光风光。“红白事”理事会知道后,安排多名理事会成员去做工作,从创业的艰难到守业的不易,语重心长、句句说到心坎里。后来,在“红白事”理事会操持下,一切从简,隆重体面,还节省了6万多元钱。会长王安顺说:“现在,不管哪家办红白事,都通知理事会,村里形成了不待乡亲、只待内亲的惯例,避免了盲目攀比,形成了良好风气。”

两个相邻的文明村还有一段佳话:2013年,高山镇建成全镇第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关帝庙社区。高山村、冢岗村再度牵手,建在高山村地盘上的这个社区安置的是高山、冢岗两个村的村民。

石洞沟“中国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

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于2012年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在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石洞沟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据文化研究员傅海明说:该村前有案山,印山;左有凤凰台,右有蜘蛛山、钟山、鼓山、笔架山、蝎子山;后有眺马山,是典型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上佳格局。

南街古民居群依蝎子山自南向北300余米坐西向东而建,“前有溪,清波环其室;后有山、树,葱茏荫其居;悠然而虚,渊然而静……”

据传村落有近3300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有600多年。殷商遗迹商相祠全国唯一,明清古民居46座院落、古寨、古窑洞、天井院等遗存相对完好。

明清古民居——石洞沟的南街给人的印象是古老、厚重、独特、神秘:垒砌装裱的窑洞、红色鹅卵石建造的房子和院墙与红石筑起的地堑自成一体,相连成片。

石洞沟村古民居有记载的大多是明朝洪武四年以后建造的,距今650年左右,有很少一部分建造历史已逾千年。未经雕凿的鹅卵红石,石灰、土、麻丝三种当地资源,用木杵捣成半软的泥,填充于较大的红石之间,中间空隙用小红石块镶嵌,再用手锤敲击,确认无松动之后,接着垒砌下一块。就这样一块接一块,石洞沟的先人们垒出一道街。

古窑洞——居民靠山掏窑洞,洞在山中,人住其内,不占耕地,掏出的土用来垫在山坡上还可造地,种上四季时鲜菜蔬和庄稼,小中见大,别有洞天。

中国独一处——商相祠。坐北朝南,面积约8亩,高约9丈,整个祠堂利用土丘以砖石砌成,进入祠堂大门须登24级台阶,寓意为二十四孝;门上有“良弼家风”的匾额,据说商朝28代皇帝武丁为褒奖傅说贤良、忠诚、厚道所赐。正对院门的建筑为祠堂,供奉傅氏先人傅说,每逢清明、寒食、春节,数千傅氏族人来此祭拜,以追念先祖,教育后人,非常壮观。相祠二楼为“焕文阁”,阁内供奉主持文运功名的“文昌帝君”。

天井院位于村子东南角一僻静处。一座砖混的门开在山壁上,推铁门进去左转便是院子。院呈桶状,除北面为路外,东、南、西的山壁上挖有窑洞,洞内以前的生活用具还有少量遗存。院内有树、有竹,最多的是何首乌,爬满了四周的山壁。

源远流长的穆沟

穆沟名称的由来:穆桂英、杨门女。关于她们的演义、评书和剧目不下数百种。穆桂英是虚构的人物吗?

近些年发现的山西代县《杨氏宗谱》、山西原平《杨氏宗谱》于六郎延朗名下,都分别记有宗保、宗政、宗勉三子;而在湖北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更明确记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浙江日报》1983年7 月30日),可见家谱中有她和杨宗保。穆沟村就因杨家将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杨家将擂台,杨家将扎营地——营东、古天险吊桥沟。

穆沟牛人多。

牛凤山,字梧阶(1806—1880)。幼年时,家境贫寒,跟着叔叔,苦练武功,技艺高超。据说他用弹弓不仅可以百步穿杨,而且可以盘中取果,又称凤凰夺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岁,在汜水县穆沟村、竹园村等地借钱赴京赶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状元,官授头等侍卫,赐进士及第,又封武功将军,曾任甘肃凉州中营游击,加副将衔,后晋封总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赠。咸丰年间(1851—1861年),黄河向南迁徙,沙压河边滩地,汜水滩民无地可耕,贫困无食,有的滩民甚至卖妻子交租税,凤山这时已告老还乡,他急家乡人民所急,查明情况,将真相奏闻朝廷,豁免了当地赋税,使不少贫民得以生存。

牛瑄(1821-1877),字荔庵,牛凤山之子。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进士,殿试获二甲第一,任翰林院编修。善书法,工文辞,对人谦和,受民爱戴,是康百万家门婿。光绪三年,巩县大荒,牛瑄好友吴元炳巡抚江苏,其专程访之,拟借助筹粮,赈济乡里。事未成,病故于上海。

穆沟还有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教祭祀古乐。祭祀音乐是人们在举行祭祀活动时演奏的乐曲,产生于农耕社会与民间信仰的背景之下,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和美学意蕴。穆沟道教祭祀古乐2015年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11954 2019-09-26 00:00:00 四 文化的高山 宜游的高山 (上)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