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8-09
编者按
京汉铁路见证工人力量
二七纪念塔成红色名片
“二七精神”历久弥新
工人阶级始终跟党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京汉铁路见证工人力量
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扫码看 经济日报报道
二七纪念塔内展示区放置的京汉铁路分工会分布图。

郑州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策源地之一。深冬时节,记者来到当年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旧址——位于郑州市钱塘路中段82号的郑州二七纪念堂,探访红色足迹。由此向北步行约700米,便是矗立在二七广场的郑州二七纪念塔。

1951年9月,在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旧址——普乐园修建二七纪念堂,以纪念“二七大罢工”。1953年2月7日,纪念堂正式启用。二七纪念堂是新中国最早的纪念性建筑之一。

惨无人道的考工

中共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业务三处处长朱建新介绍,20世纪初的军阀混战,导致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生存,纷纷到铁路上找碗饭吃。他们遇到的第一关就是考工。

究竟什么是考工?当时,有种名叫扁担簧的机车配件,重达200斤,凡是来参加考工的人都必须扛起它走上100米。在走的过程中,工头会冷不防地往工人的腿窝儿里猛踢两脚,工人身不弯、腿不颤才算合格。不少人在参加考工中被压得口吐鲜血,落得终身残疾。

当时京汉铁路工人劳动强度之大骇人听闻——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2小时至17小时。他们一天工资仅2角钱,但一个总工务段段长每月工资高达1300元。工人拿着如此低的工资,还要遭受名目繁多的剥削和压迫。当时,铁路工人们过的是“成年累月做马牛,吃喝如猪穿如柳”的悲惨生活。

在压迫下觉醒

在残酷的压迫下,工人们发出了“军阀刀鞭沾满血,工人何时能出头”的愤怒呐喊。1920年10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开始在京汉铁路开展工人运动,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京汉铁路沿线工会组织不断建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会决定于1923年2月1日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

京汉铁路纵贯河北、河南和湖北三省,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交通命脉。京汉铁路的运营收入是军阀吴佩孚军饷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人运动威胁到了他的利益。因此吴佩孚下令禁止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并派出大批军警妄图对大会进行阻挠和破坏。

工人代表们对军阀的无理行动表示极大愤慨,决定照常召开成立大会。郑州铁路工会委员长高斌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正式开始,“京汉铁路总工会万岁”“劳动阶级胜利万岁”的口号连绵不绝。这时,武装军警把会场严密包围起来,会议被迫提前结束。会后,反动军警又包围了代表的住处,监视代表行动,占领、封闭、捣毁总工会和郑州分会会址。

代表们受此凌辱,十分愤怒,京汉铁路总工会执委会召开秘密会议,决定自2月4日起举行全路总罢工。为了便于指挥这次罢工斗争,总工会移至汉口江岸办公。从2月4日上午9点起,仅3个小时就实现了全路2万多名工人全部罢工,北起长辛店,南至汉口,长达1200多公里的京汉铁路立即瘫痪。

2月7日,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军阀吴佩孚终于下了毒手。湖北督军萧耀南诱骗工会代表到江岸工会会所“谈判”,工会代表在去工会办事处途中,遭到反动军警的枪击,赤手空拳的工人纠察队当场被打死30多人、打伤200多人。反动军警还闯进工人宿舍,大肆搜捕,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无比坚强的共产党员

林祥谦,福建闽侯县人,生于1892年,共产党员,1922年江岸分工会成立时被选为委员长,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冲锋陷阵。1923年2月7日汉口降下大雪,敌人把林祥谦绑在江岸车站的电线杆上,用刀逼迫他下令复工,他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时年31岁。

施洋,字伯高,湖北竹山县人,生于1889年,共产党员。他是京汉铁路总工会与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施洋在1923年2月7日被捕,15日被秘密杀害于武昌洪山,年仅34岁。

在这次大逮捕和大屠杀中,共有52位同志牺牲,300多人受伤,1000多人被开除。

惨案发生后,中共中央发表《为吴佩孚惨杀京汉路工告工人阶级与国民》书,号召全国人民和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为自由而奋斗。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刚刚走上政治舞台时的英勇气概与革命精神,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

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更明确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必须与之斗争到底。烈士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214596 2021-01-22 00:00:00 五 京汉铁路见证工人力量KeywordPh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