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15版:2006商业盛典
3  4  
PDF 版
观察者的故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期  
     【打印】  

观察者的故事

中原网  日期: 2007-01-19  来源: 郑州晚报  
  □晚报记者

  祁京/文 吴琳/图

  观察,是智者才能做的事情。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现象当中,能独具慧眼,发现其中的门道,非一般人能够做到。

  郑州商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除了经济大环境的不断抬升、企业家的不断努力之外,高水平观察者的存在也保证了郑州商业的健康运行。

  张进才的尖锐,史璞的危机感,何宏剑的建设性,孟庆岭的基础工作,正是这些各具特点、个性鲜明的人,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在介入商业,介入生活。

  张进才:

  不是尖锐,只是敏感

  张进才又一次摸了摸自己有些花白的头发,左手不停地翻转着手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在思考问题。果然,过了一会,一段逻辑严密的话从张进才的嘴里滔滔不绝地讲了出来。

  “接触做商业研究的人多了,听经济、商业的东西多了,听到张进才的观点时经常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是那种观点客观深刻、讲解朴实清晰的类型,而人如其言,他的个性中也有着相当朴实随和的东西。”这是一位同事对张进才的评价,作为河南商业经济研究的一个重磅人物,但凡有商业事件,媒体都会让他谈谈;但凡有采访,记者都愿意听他谈谈。见面后,简单的一番商业感触,准确的数据,精炼的语句,一个宏观经济研究人的面貌即刻显现出来。

  这样一个平和的人,在2006年却一再发出一些尖锐的声音,无论是国有商业还是商业地产,无论是郑汴融城还是市场改造,张进才总会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听起来甚至有些刺耳。张进才认为,他不是尖锐,而是敏感。比如商业企业的整合,在一片叫好声中,张进才在2006年初却认为,近期河南商业企业的整合和扩张将进入一个两极分化的阶段。有些企业将看到很大的整合空间,而有些企业将遭遇前所未有的阵痛。一种来自原国有体制企业,其阵痛源自滞后体制和机制的调整;还有一种来自竞争层面,是一种硬碰硬的阵痛,例如家电、百货,随着竞争白热化,利润空间骤降,不少对手企业被迫坐在一起理智探讨出路,而且随着现代重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格局也会出现不同的演变方式,而且这些变化很快就会出现。

  事实证明,张进才的预测是准确的,国有企业艰难的改制,金博大的转手,世纪联华和家世界的经营问题,包括家电连锁的整合,都无出其左右,一位业内人士说,张进才可能不是国内最好的宏观经济研究学者,但绝对是最诚实的学者之一,在他那里,人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真知灼见,更多的是一种良知。

  在一次采访中,说到一个商业中的弊端,张进才竟然拍起了桌子。一位记者说,发现这个弊端,对于体制内研究者来说很容易,但是能为这样的事情拍案而起的人确实不多。

  史璞:为什么我总是忧心忡忡

  “如果下辈子我还能有机会选择大学的话,我一定把我上大学的权利放在河南财经学院!在这里,有我喜欢的烙馍卷菜,有我熟悉的共青湖,有我留恋的图书馆,有牵挂我的小妹,有疾恶如仇的史璞老师……”在一位河南财经学院毕业生的博客上,史璞被当作了上河南财院的重要原因。

  听过史璞讲课的学生都说,史璞讲课非常具有煽动性,而和史璞打交道的记者则说,史璞是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学者。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他对某个问题独到的分析,各大院校、著名企业也经常把史璞请去讲课。有人说他不务正业,史璞说:“真正的老师不应该把自己局限于象牙塔内,眼光应该放得长远一点,把自己融入世俗的生活,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沉淀出更实用的研究成果。”虽然整个2006年,史璞力争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里去写书,但作为一个由独特观点的研究者,几乎所有的商业事件需要采访的时候,记者都会想起他。“能赶上的都赶上了,能表态的都表态了。”史璞这样形容他的2006。

  对于刚刚过去的2006,史璞总结说,2006年郑州商业的发展直接验证了他们在2002年的预测,即河南商业将由上世纪90年代全面发展时期进入优胜劣汰时期,这是新一轮的发展。而在这一时期,就要求企业从短期运营,从业务管理转向战略管理时代。史璞认为,2006年郑州商业的业态正在更进一步走向完善,多种业态的发展和布局,使得郑州的商业有了大幅度的跃升。而这也为郑汴一体化后,郑州商业辐射能力的增强提供了保证。

  作为学者,史璞的言论总是显得忧心忡忡,对于这一点,史璞认为,他的角色就是个学习者和建议者,“作为专业的研究者,如果我们的观点不具备预警性、预测性,毫无前瞻性,只是人云亦云的话,那就是一种失职。”

  “一个学者的根本不在于学问,当然需要学问;一个学者的根本也不在于技巧,当然需要技巧;一个学者的根本在于良知。”一位媒体工作者这样评价史璞。

  孟庆岭:用自己的方式爱商业

  2005年底,全国商业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尊师重教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郑州市商业高级技工学校由于在教育改革中首创了“三三四”制教学模式和“学生百分量化考核”以及“三师型”(理论型、实操型、管理型)队伍建设,在表彰会上连中“ 四元”,校长孟庆岭荣获全国商业尊师重教模范。

  一个学校在一次表彰会上拿到四项全国大奖,这在全国职教系统尚属首例,不仅为河南职教事业露了脸,也为郑州人民争了光。按常理,身为校长的孟庆岭可以高枕无忧了,但2004年市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决定,将郑州市商业高级技工学校、郑州市城建技校等合并,组建郑州商业技师学院。于是,50岁的孟庆岭又一次开始拼命了。经过努力,新的校区终于将建设完成,孟庆岭的心愿算是真正了结。

  “使一个长期徘徊不前、濒临关门的郑商技校,一跃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技工教育系统的排头兵。对于赞扬,老商业人的孟庆岭有自己的心愿,就是有一天,他的学生能出现在郑州的各大商业企业,“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支持着郑州商业的发展”。

  何宏剑:

  又“流窜”

  了一年

  何宏剑自称“流窜犯”。因为职业关系,他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跑来跑去,生活不规律。唯一让他感到幸福的是,每次“流窜”回来,家里人都会煲个汤,“家的感觉太好了。”

  在2006年,何宏剑依然在商业参与者和研究者的身份之间游走。和张进才这样的专业研究者不同的是,何宏剑因为有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而得以接触到商业操盘的一线工作,而和那些一般的商业操盘手不同的是,何宏剑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又能让他在一般的商业策划者中脱颖而出。而何宏剑则认为,这是因为他的学习能力强。“我们公司成功转型为百货业及商业房地产业的专业管理顾问品牌公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比我们的同行学得更快。”

  何宏剑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当教师。“我要改行的话,我会去大学当个老师,教学生商业管理的课程。一是因为我从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事商业零售业的经营管理,后来自己开了商业管理顾问公司,从大量的客户案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想分享给更多的人;二是因为中国零售业专门管理人才现在奇缺,很多大学生又不好就业,我想靠我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正是这样的一个心愿,让他有着良好的表现欲,而这也逼着他更加勤于思考。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