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2版:郑州生活
3  4  
PDF 版
路旁花坛失火 店主拒绝借灭火器
碰瓷儿男“出山” 一晚两遇民警敲诈未成
追梦女孩走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追梦女孩走了
对抗死神的孙景静辞世,没能等到走进江南大学校园的那一天
中原网  日期: 2007-01-19  来源: 郑州晚报  
  本报报道小静的事迹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看望小静。 晚报记者 王梓 图
  □晚报记者 邢 进

  实习记者 王晋晋

  经过大半年与死神的顽强抗争,1月13日,曾经在去年夏天感动了郑州、无锡两个城市的少女孙景静,撒手尘寰。15日,遗体火化。直至昨日,沉浸在悲痛中的小静父母才打来电话告知小静的死讯。唯一让人感到安慰的是,小静辞世时,她的同学们一直陪伴在身边。一切都过去了,只有贯穿两个城市的爱心和那个百合花一样纯洁的少女的笑容,永远留在了2006年的夏天。

  去年11月20日,记者最后一次见到小静

  “我不想死,我明年一定能考上江南大学”

  记者最后一次见到小静,是2006年11月20日。那天,阳光明媚。可这些都已经与小静无关,和死神搏斗了5个月之久,躺在病床上的她长发脱落、骨瘦如柴,早已不复初入院时明眸皓齿、笑容羞涩的模样。太久的病痛已经让小静麻木倦怠,连护士来给她扎针都没有丝毫的反应。

  医生的预言让我们感到死神逼近的阴冷气息:“小静可能再撑一个多月。”而小静母亲的诉说,却让人心痛到痉挛:“孩子一遍遍地跟我说,妈妈,我不想死,我还想回学校去上课,我明年一定能考上江南大学。”

  江南,柳丝细细、软雨温风的江南啊

  向往的大学成为小静永远的梦境

  在小静最后的岁月里,给她最大和最多安慰的,是她的同学们。已经被病痛折磨到没有力气的她,无法下床走路,甚至无法按动手机的键盘。可是偶尔精神和身体状况好一些的时候,她都会拿起手机,吃力地给同学们发短信。那个时候,她的愿望是能够撑到寒假,可以见一见在外地念大学的同学们。可是……

  她没有能够去一趟她一直向往的大学,虽然这所学校不止一次向她发出热情的邀请。江南,柳丝细细、软雨温风的江南,同那所以江南为名的大学一样,成了小静永远的梦境。

  13日15时10分,小静的手从同学手中滑落

  “希望孩子能够安息,她实在太受罪了”

  回忆小静辞世时的情景,小静父亲孙振兴无比哀伤:“孩子走前两天就开始昏迷了……”小静的同学们闻讯后立即赶往医院,小静已经无法认清病床前的同学们了。1月13日15时10分,小静枯瘦的手从同学手中无力地滑落……

  唯一让人感觉安慰的是,在小静离开这个无限眷恋的世界时,是她在郑州的几个中学同学守护在她的身边,送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因为小静还未出嫁,在本地的风俗里,她只能算是没有成人的孩子,父母不能够参加没成人孩子的葬礼。小静的遗体火化,只有叔叔婶婶和舅舅等亲属出面。孙振兴说,小静的骨灰已经存放在骨灰堂,“希望孩子能够安息,最后这段时间,她实在太受罪了”。

  只有爱心永远值得铭记

  2006年6月,小静的故事被本报率先披露后,立即引发了郑州和无锡两个城市的爱心热潮。小静所在的学校郑州市102中学的师生为小静募捐,学校从“贫困生救助基金”中拿出2000元给她治病;郑州市红十字会不但从本市“青少年大病救助基金”里拿出3000元救助金,还专门为小静设立了募捐箱;小静父母当年下乡插队的知青战友们,多次为孩子组织募捐;江南大学先后两次派老师来到郑州,看望小静,带来江南大学师生募捐的款项,并为小静颁发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名誉学生”证书;无锡当地多家媒体赶往郑州采访报道小静的故事,中央电视台记者也为小静制作了专题报道;本报及市红十字会、市102中学为小静组织的大型广场募捐活动,短短两个小时就筹到了7000多元现金……所有的社会募捐约4万元。

  总有些事情我们无能为力,两个城市所有的爱心和祈祷,终于没能留住小静。然而,发生在2006年夏天的一切,是小静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在生前很多个疼痛难耐的夜晚,蜷缩在妈妈怀里的小静都会喃喃说起:“即使不能再好起来,即使失去生命,经历过这些,我都不会再有遗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