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10版:生活diy 玩家
3  4  
PDF 版
郑逸群:金钱是堆砌不出情趣的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郑逸群:金钱是堆砌不出情趣的

中原网  日期: 2007-01-24  来源: 郑州晚报  
  郑逸群,别署老逸、砚堂,号澄心堂主人,1972年生于豫东,郑州市人,河南省华侨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郑逸群为自己的创举很是得意

  钻研书画,收藏文物,研究鉴赏,用文化来挣钱,挣来的钱再投资于文化,郑逸群乐此不疲。几年字画生意做下来,钱没有挣多少,朋友倒交了很多。

  郑逸群本就是个狂热的书画爱好者,有这些好字好画并不奇怪,但他收藏的那些物品就颇有些令人好奇了。他喜欢收藏各种形状的汉罐,大大小小、圆的方的,以及各种汉砖,完整的、破裂的,这些从四面八方搜集来的古物他没有束之高阁,不轻易示人,而是做了花盆,甚至用来养鱼!

  为什么要这样?郑逸群的回答很简单:舒服。他原本也是把这些藏品爱若至宝的,后来一次他为装饰房间选购来了绿色植物却觉得花盆太新太刺眼,忽然看到墙角的一个圆肚子汉罐,灵机一动,便把它们“组合”到了一起。汉罐因为绿色植物的注入,显得灵动精神;绿色植物由于质朴的汉罐的映衬,也显得更加葱郁挺拔。郑逸群为自己的创举很是得意,越看越高兴。他后来专门请教过专家,得知汉罐质地良好,透气性强,用来养花非常合适,有益生长,而种植花草并不会对这些文物造成什么损害。何况,这些文物当初造出来也是供人使用,而不是当成玩物的,为什么不能物尽其用?

  □晚报记者 苏瑜/文 张翼飞/图

  1月21日上午,人和路一栋高层住宅的顶层。当冬日的阳光懒懒地透进阳台,屋里的主人便忙活开来,他拉开窗帘,让暖暖的光线更加肆无忌惮地通过落地的玻璃窗进入,照在他钟爱的花花草草上。他拿来花剪、花铲等工具精心地为这些腊梅、兰草、龟背竹等修剪、松土。这些“花盆”真的与众不同,它们古朴而厚重,陈旧而生动,虽历经岁月的斑驳,却有一种时间无法磨去的气韵。是的,它们都是汉罐、汉砖,是主人在很多次四处奔走、苦苦寻觅、精挑细选之后淘来的宝贝。它们没有被主人郑重地放到文物架上,而是被放在了地板上,做了花盆、底座以及台阶,它们的主人就是郑逸群。

  把这种玩法进行到底

  汉罐确实是好东西,一个个青灰色、少雕饰、显得愣头愣脑的家伙,随便那么一摆,却自有一种凛然之气令人不敢轻视。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评价汉代石雕所言: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具体而单一,抽象而丰富,正是我求之而苦不能的啊!贾平凹也是一位收藏汉罐的大家,他说他痴迷于汉罐的原因是推崇那种罐里罐外显现出的大汉雄风。郑逸群说,他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他只是觉得这种外拙内秀、历久弥新的古物与自己心灵契合,见之不舍。在选用了一些汉罐藏品养花、养鱼之后,更觉得是赋予了这些古物以生命,它们与自己更加息息相通,心有灵犀。

  如今,郑逸群的家里有汉罐养的花,店里有汉罐养的鱼,自己陶醉,怡然自乐,朋友来访,也是赞赏有加。每天的好心情使他做起事情浑身是劲,书法也是大进。他很喜欢目前的生活状态,如果说,用汉罐养花算是一种玩的方式,他要把这种有益身心的玩法进行到底。可能是在翰墨书香和古老文物中间浸淫的时间太久了,这位年轻且颇具现代感的书画店小老板,言行举止却很有一些古意,比如他谈话间喜欢开合自己题字的纸折扇,比如只要有时间能够来得及他一般都是安步当车,比如他教育儿子课余之外学习国学经典、背诵唐诗宋词,比如用手机发短信,每每终了,末尾处他总要附上一句:“郑逸群顿首。”

  今日我自慕古人,明日后人却慕我。郑逸群的“玩法”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朴素,在物质欲望高涨,诱惑不断增加的今天,他们却实践着一种恬淡的、自然的、不为名利所困,可以率性而为的生活。不能做回古人,但求心怀古意。这种返璞归真其实是很多人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向往,但被庸庸碌碌、紧紧张张的生活所累,无法付诸实现。而有了能力安排自己生活的郑逸群从汉罐养花入手,慢慢体味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其实,用汉罐汉砖养花、养鱼甚或养其他东西,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让人惊喜的是那种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享得起清福的心态。只要心态对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好玩家。

  玩家郑逸群的小情趣

  记者:你是怎么喜欢上这些汉砖汉罐的?

  老逸:在北京经商的时候,我住的地方离琉璃厂很近,因为喜欢书法,就经常去里面淘一些文玩类的东西,我非常喜欢那些石质的砚台,时间久了,对砖啦罐啦这些古朴的东西都青睐有加。

  记者:你最满意的是什么?

  老逸:2001年9月,我在古玩城开办澄心堂画廊,当时做了古典的雕刻木门,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设置窗户,旁边整个都是玻璃,一般古色古香的门都应该有一个相应的窗户相配,后来我灵机一动,找了一个比较大的汉罐,种上了“绿巨人”,放在一个清代较早年份的大花架上,汉罐是特大号的,植物是阔叶高大型的。这样一来,即便没有窗户也很好看,为此,我高兴了好几天,越看越满意,越看越舒服。

  记者:那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是在“暴殄天物”呢?

  老逸:也没有啊。其实这些东西虽然年代久远,但因为数量很多,价值和意义自然不像其他珍稀文物那样。古代没有塑料什么的材质,他们日常用品全是石头做的,你看这个花盆的底座,这个就是一个养猪用的石盆。我买回来本是想养鱼用的,可发现漏水,于是我就把它倒扣着,当成一个花盆的底座来用,青灰的颜色、石的质地,放在书房一隅,怎么看都觉得舒服,物尽其用嘛。

  记者:听说有人出很高的价格买你这个鱼缸,你都不卖,为什么?

  老逸:喜欢啊。放在这里我看着舒服,朋友盛赞这鱼缸已经是古玩城的一景了,怎么能卖呢。你别看表面粗糙,其实刻工精细着呢,莲花瓣总共是32个,下面一层是荷叶,现在去哪里找这样的东西。据我们分析,这块石头是明代寺院佛像下面的底座,后来的毁佛运动中,佛像被砸,这些底座自然也成了废物。我发现它时,它在农民家里被当作工具箱来用的,里面浸了好多石油,我回来费了好大劲才清洗干净。所以,东西是死的,关键看主人怎么用它。

  记者:光有心思也不行吧,这些东西价格高吗?

  老逸:只要想法好,便宜也能出彩,比如我养文竹的那个汉砖,因为是残裂的,10元钱买的,种上植物之后,裂的那端参差不齐反倒有一种怪石嶙峋的感觉。再说那些罐,有几十元的,有几百元的,金钱是堆砌不出情趣的。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