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两年,少林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
|
□晚报记者
宋振科
游晓鹏
袁建龙 文/图
核心提示:
禅、武是少林文化的核心,而武的最后目的还是“禅”。少林寺“出世”,目的是使传统少林文化与当代文化更好地融合。
恢复禅堂提升少林文化
也许是因为少林文化独特的内涵,少林寺对修禅一向非常重视。
少林寺自成立以来,寺内就有禅堂,禅堂专供僧人们坐禅修行。而寺内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禅七”传统,禅师们每天要坐七炷香,一个星期为一个周期,每次坐禅最少一个周期,禅师坐禅期间不能走出禅堂。本报记者来到少林寺采访时,一位僧人告诉记者,本期在禅堂内坐禅的禅师有的会坐七个周期。
经过两年多时间重建的少林大禅堂,能够同时容纳300多名僧人坐禅。
“少林大禅堂的重修又将保护和传承少林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少林寺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介绍,方丈释永信只要在少林寺,每天下午都会到禅堂和禅师们一起坐禅。
释永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少林寺“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有人认为少林寺的名声是靠拳脚功夫,而不是禅文化,但这个不用太较劲,禅在中国1500多年,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各个地方都能找到禅的影子,像喝茶就是,写字画画里也有禅,方方面面都有禅”。
禅堂恢复后,蔡志忠、袁和平、朱哲琴等人被邀请至禅堂走上“少林论禅”的讲坛,向僧人们讲禅,谭盾讲了他的《音乐的禅与禅的音乐》,讲自己对禅的体会。
谈起这次“少林论禅”,释永信希望借类似机会让社会上的更多人参与佛教,认识佛教,多和社会沟通,“有高人来参禅,有利于提高社会对禅对佛教的整体认同感”。
僧众人才的培养
少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才,释永信说,他在1980年入寺时,寺内也就十几个僧人,因此首先要恢复少林寺的僧团,“这是组织建设”,有了僧团才能谈传承少林文化。
也正是认识到僧才对少林文化的重要性,少林寺有意识的适当多收徒弟,并注重对僧人的培养。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少林寺每年都为各级佛学院输送5~10名学员,加强佛教专职人才培养,2005年还创办少林寺僧伽培训班,加强全体僧众佛学修养。
最近几年,少林寺每年派出去学习的僧人更多。这些出去学习的僧人有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目前攻读的最高学位是硕士学位。僧人外出学习让文化的交流无处不在。
释永信曾说,少林寺能不能兴盛,就要看我们对人才的培养,少林寺真能禅师如林,才是真正的中兴,我们现在就一两百僧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僧人,还有待于培养有待于提高。而外派僧人学习自然是少林寺保护传承少林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交流是保护少林文化的重要途径”
“少林寺本身就是交流的产物,交流出来的东西也总是最优秀的,真正佛教的思想是开放的,普度众生不能总停留在寺庙中。”少林寺一个僧人告诉记者,在少林寺历史上,目前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最为频繁,每年平均有10到15次出访,武僧团到过多个国家。
通过20多年的频繁对外交往,“少林热”风靡全球。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讲,扩大交往是“保护少林寺千年法脉传承的有效途径”,“禅武合一的少林功夫是中国佛教乃至中国优秀文化广泛传播的方便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