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10版:郑周刊
3  4  
PDF 版
广集天下勺 能饮世界汤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打印】  

广集天下勺 能饮世界汤
“中原勺王”的快乐生活
中原网  日期: 2007-01-31  来源: 郑州晚报  
  金的、银的、铜的、不锈钢的、竹子的、有机玻璃的、骨制的、陶瓷的、私章料的、木头的……当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勺子摆在桌子上,在灯光的照射下烁烁生辉时,你不要以为这是梦幻,它们出自同一个主人之手,他就是郑州收藏协会的收藏爱好者杨争。

  今年53岁的杨争是郑州勘察机械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因为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活得潇洒快活,因而赢得了一个“大侠”的绰号。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黄伟/文

  晚报记者 张翼飞/图

  一门心思集小勺

  说起“杨大侠”的藏勺史,还得从1986年开始。那时他们单位在深圳有个合作项目,他被长年派驻到那里工作。深圳比内地发达,物资也丰富,喜欢新奇事物的杨争在购买生活用品时买了几把特别的勺子。一天闲暇时听广播,他偶然间听到有人收藏筷子并收藏出了名堂,顿时来了灵感,心想:我何不收藏勺子,也爆它个冷门。自此,杨大侠便迷上了收藏各式各样的勺子,也拉开了长达20余年的藏勺史的序幕。

  当谈到他从什么渠道收集勺子的时候,老杨呵呵一笑,道:“我随时随地都在注意有没有我没见过的勺。比方说上街吧,我就爱往卖锅碗瓢勺的地方逛,要是见到中意的,我就和老板砍价,千方百计地把价钱杀到最低;我上同事家里玩,一进门就直奔厨房,先打开橱柜看看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勺子,有了,我软磨硬泡也要搞到手。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我爱收藏勺子,也就见怪不怪了,而且还主动帮我留意有没有我需要的勺子。这不,这把德国勺就是厂里和德国合资时翻译送给我的,还有这两把法国勺是同学家的女儿去法国拉小提琴时专门给我带的。”

  接着,他又拿起一把红瓷勺,说:“这把勺子还有点小故事呢。那是1994年吧,我和厂长到信阳出差,吃饭时我看见这把勺子,爱不释手,就问服务员要,她说不行。我提出买,她说餐具都是配套的,不卖。这时我们厂长就问,如果打碎了那怎么办呢,服务员说打碎了当然要赔了,厂长说就算我们不小心打碎的吧。最后把饭店经理叫出来,好说歹说终于买了下来。”

  像集邮爱好者一样,老杨的勺子还有很多成套的,有《西游记》人物系列的、景泰蓝系列的、国外名人系列的……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搞收藏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越往后收藏越觉得苦恼,因为难以再见到自己没有的东西。杨大侠是怎么突破这个瓶颈的呢?

  “我自己做勺子。收集了那么多勺子,我的手自然也痒痒了,就忍不住用木头做了一把木勺,那好像是1997年的事吧。就是这把!”说着,他从桌上拿起一把木勺,勺子上面还贴了一张小纸条写道“第一把勺”。

  说着,老杨又拿起一把说:“还有这把也很有纪念意义,是为了纪念香港回归特意做的,勺柄还采用笔帽夹子的样式。”

  在众多的自制勺里,有很多我们以前别说见过,就连想都没想过的。其中有好几把是两用勺,勺柄的一端变成了刀子、叉子和起子,这还在我们理解的范围内,更有创意的还在后面,一头是勺子、一头是梳子的你见过吗?不知道早上起来,用这把特制勺梳过头之后,还有没有兴趣用它去吃饭,呵呵!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老杨制作的“钥匙勺”,勺子的一端被打磨成了把车钥匙,老杨说用这把钥匙就可以把他的车开走,它和开车用的那把车钥匙完全一模一样。这把勺子可千万不能丢失,要不老杨的车子就得换把锁喽!

  老杨的年纪虽说不小了,可他却也有年轻的一面。他曾用有机玻璃做了把“一箭双心”勺,看着和水晶做的一样,透明漂亮,这要是市场开发出来,情人们在送礼物时就又多了一种选择。他还用有机玻璃做了一把超级小的勺子,大约长2厘米、宽1厘米,放在手指上,还没食指的指肚大。

  曾经有人看到他做的勺子比商店卖的不知要好多少倍,就央求他做一把,却被他一口回绝了。他自有他的一套理论,他这样对别人说:“我为什么不给你做呢?因为我不喜欢重复,肯定做不出和以前一模一样的,可如果做出来的和以前不一样呢,我肯定就舍不得给你了。”别人听到这儿,把头一摇,也就无可奈何了。

  “自己做的勺儿,我最爱!”

  当谈到老杨最爱哪把勺子时,他想了好久,道:“哪一把我都喜欢,不过我更喜欢自己做的勺子。因为那里面包含着我的艰辛,自己下过苦工夫,并且它们每一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你别看这小小的一把勺子,下的工夫可不少。先得把材料做成勺子的形状,再用粗砂纸打磨,然后用小砂纸块处理微小的不平处,最后再把勺子抛光,才成如今这模样。一把勺子最少也得几天才能做好。”

  爱勺的老杨专门在家里给他心爱的勺子做了个展柜,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勺子。柜子里放不下,连墙也利用上了,挂起了勺子,整个一勺子“博物馆”。

  当记者问他现在有多少把勺子时,老杨谦虚地说:“也就800来个吧。”真不敢想像800多个勺子摆在一起的场面,那该是何其壮观!

  随着藏品越来越丰富,老杨慢慢有了名气,被人们赞誉为“中原勺王”,应邀去西安参加了展览。怪不得有书法家给他题字“广集天下勺,能饮世界汤”。

  “杨大侠”快乐的秘诀

  和老杨一接触,就能感受到他的乐观、快乐。问及原因,老杨连想都没想,脱口答道:“自己找事干啊!”

  老杨爱好广泛,在收藏勺子的过程中,他还画彩蛋,做装饰盒,前几年,老杨又迷上了影视制作。他自学了七八种影视制作的相关软件,做出了很多精彩的专辑。看了他为战友制作的《咱当兵的人》,还真精彩。他笑了笑说,那些战役的镜头是专门买了战争片,从里面裁下来的。

  听说老杨有这个特长,同事也纷纷找他做,虽然忙碌,但老杨乐此不疲。他还给单位做过一个产品的专辑,效果不错,单位奖励了他700元,他自己又加了些钱买了一个打印机,这样一来,他制做东西更方便了。

  “有影视公司想让我过去帮忙,我拒绝了,我做这些是因为爱好,投入了很多感情,慢工出细活,如果真的为了完成任务量,提高速度,我恐怕就做不好了,我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

  在做专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老杨被一些精彩美丽的图片震撼了,慢慢地,他喜欢上了摄影,月工资不足千元的他买了一架4000多元的照相机,虽然和专业的没法比,但老杨也乐开了怀,不管去哪儿,都随身挎着他的相机包。群众艺术宫里练舞蹈的小孩子,黄河边激烈的越野车比赛,公用电话旁哭泣的老汉……他用镜头捕捉了许多真实、生动的画面。

  其实老杨不是没有烦恼,但他让自己没有时间烦恼。他总是忙得不亦乐乎,很少有“休息时间”,别人歇周末,他却比平常还忙,背着相机到处跑。他正在用行动来验证“生命在于运动”这个真理。

  愿老杨永远快乐!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