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8版:精品文斋
3  
PDF 版
贫困但不潦倒
图文注释
碗记得
冒犯之美
苏辙一生闹“房荒”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苏辙一生闹“房荒”

中原网  日期: 2007-02-03  来源: 郑州晚报  
  ★旧闻新读

  □李开周

  中国人的老规矩,父在子不立,意思是说,只要当爹的还在,儿子不管长到多大,都不必自立门户;而父亲过世前,也有义务给儿子留些家产。用这个规矩去衡量苏辙他们家,您会发现,苏辙的爸爸苏洵就没尽到义务。

  苏辙是宋仁宗宝元二年出生的,从这年起,到嘉祐元年进京,苏辙在眉山老家旧宅里住了18年。等到他和苏轼考中进士,爸爸苏洵也做了十来年的官,在京城却没能置房子,任由兄弟俩借住公署。后来苏辙、苏轼的爱人和孩子也来到京城,加上丫环保姆,一家老小几十口,公署里住不下了,苏洵才去赁了一处宅院,几十口挤在一起。嘉祐五年,苏洵带苏辙移居河南杞县,是租的房子;嘉祐六年,苏洵带苏辙回京闲居,还是租的房子;直到治平三年苏洵病故,除了眉山老宅,没有给儿孙留下一处房产、一块土地。苏洵遗言中没提房子的事,我猜他内心应该是有些愧疚和遗憾的。

  父亲过世后,苏辙守孝3年,再到京城做官,已经31岁,该自立门户了。然而苏辙的运气似乎不大好,熙宁元年单位分房,他在家守孝,没赶上;熙宁三年皇帝赐宅,他去了河南淮阳抓教育,还是没赶上。眼瞅着朋友李遵度在洛阳买地建别墅,眼瞅着朋友王巩在扬州扩建住宅,苏辙心里难过,他在给朋友的诗中感慨道:“恨无二顷田,伴公老蓬莱。”

  熙宁十年,苏辙去山东徐州,租住逍遥堂;元丰三年,苏辙去江西高安,借住部使府;元丰八年,去安徽绩溪当县长,住的是县衙;元祐四年,去浙江杭州当市长,住的是府衙;绍圣元年下放河南汝州,在许昌租了一处民宅;同年七月下放江苏南京,还是租的房子。

  苏辙下放南京时,王安石也在南京,人家早已置地买房,“以为终老之计”,苏辙见了,免不了再次感慨一番——此时苏辙已经56岁,有道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离入土不远了,即使不为自己考虑,也该给儿孙们置业吧。所以在元符三年,苏辙回河南许昌定居后,赶忙拿出攒了大半生的工资,卖掉一批藏书,花了几年时间,陆续买下“卞氏宅”、“东邻园”、“南园竹”,又改建、扩建,治成一处百余间的大院落,安顿下全家老小。

  回到许昌时,苏辙年近七十,儿子们都已成年,大儿子也做了官,都该自立门户了。但是只要苏辙还在,就有义务给他们买房;只要苏辙没给他们买房,他们就有理由抗议。在《栾城后集》中,苏辙有诗道:“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这个“以为言”,恐怕不只是提建议,还有喋喋不休的抱怨吧。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