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郑周刊/深度
3  4  
PDF 版
商业文明的根基在中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商业文明的根基在中原

中原网  日期: 2007-02-06  来源: 郑州晚报  
  恢复工程已接近尾声的福建会馆
  采自民间的赊店古镇72街略图
  □晚报记者 宋振科 文/图

  

  72条街道、“天下第一会馆”、九门城墙曾见证过赊店的繁华,“历史文化名镇”“中原最大清代建筑群”等都让赊店今天的发展底气十足。此外,赊店古镇有着深厚的商业文化根基,“诚信、自律、规则”等传统价值理念贯穿赊店繁华之始末,并促成了赊店曾经的繁荣,“中国民间商会文化之脉”“中国商业规则之源”更是赊店商业文明的有力佐证。商业文明精髓之诚信、中原最大清代建筑群之风貌,正是赊店今天旅游资源的核心。

  中国近代商会的发源地

  赊店兴盛时,全国有南9北7共16省商人在此经商,21家骡马市朝夕客商不断,48家过载行装卸不停,千余家商号总集百货。而各地客商为加强同乡联谊、发展贸易、长期经营,相继合资成立了许多同乡会,其中山陕商人众多,成立了“鼎元社”,率先兴建了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北瓷器街北段,历经6帝136年才完全竣工。会馆石雕木雕精美,主殿大座殿前檐两山嵌着慈禧御笔“龙虎”二字。武庙门前铁旗杆重5万余斤、高18米,堪称中国现存古建筑铁旗杆之最。而在全国现存80余座会馆类建筑中,山陕会馆建筑规模最为宏伟,保存最为完好,建筑装饰木雕石刻最为精湛,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题词“辉煌壮丽天下第一”。

  1月31日,参加首届中国旅行社管理教练应用论坛的国内数十位知名旅行社老总来到赊店,高度评价赊店古建筑群的价值。南京恒通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明看过山陕会馆后说:“没想到赊店还有这么好的古建筑群,这么精美的石雕木雕在国内非常罕见,这里还有如此深厚的人文资源,相信以后南京的游客会喜欢上这里。”

  在山陕会馆建立后,湖北、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安徽、直隶等商贾也相继兴建了多处会馆,从表面上看会馆是商人“通商情、叙乡谊”的场所,但目的绝非这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会馆是商人的自律机构,对内规范经营行为,对外形成竞争强势。”社旗县博物馆馆长王焕告诉记者,乾嘉年间,全国16省商人在赊店经商,竞争日益激烈,在一个镇内集中众多游离于封建体制之外的流寓人口,复杂的南北文化以及众多的、大规模的行业团体必然带来诸多不安定的社会因素,无序的竞争也只会削弱彼此的力量,于是成立统一的民间商会组织势在必行。

  据王焕介绍,同乡会利用传统的地域观念通过会馆这一组织形式,将商埠中同乡人联系起来后一致与异域商人竞争,在基本职能、组织形式、道德信仰、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和经济活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已经完全具备中国民间商会的雏形。中国民间商会最早起源于1715年上海的“商船会馆”,但该会馆早已不复存在。而山陕会馆内保存完好的《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刻立于清雍正二年,仅比上海商船会馆晚9年。“山陕会馆是中国民间商会历史源头的最好文物遗存,是当之无愧的‘祖脉之地’。”王焕说。

  

  “诚信为本”是商业兴盛的精神之源

  如此频繁的商业活动,如此众多的会馆,其背后是“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山陕会馆马王殿前的《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石碑,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刻于1862年,碑文中提到“年来人烟愁多,开张卖载者20余家,其间即有改换戥秤,大小不一,独网其利,内弊难除”。于是,商贾汇集后制定了对违规者的处罚方法,并立碑戒视。王焕告诉记者,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以“诚信为本”的商业游戏规则,“1998年,原国家政协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胡绳看到这块石碑后将之誉为“中国最早的工商管理法规”。

  在另一块立于清乾隆五十年的《公议杂货行规》碑上刻录的商业行规更多达80项:旧店换人名者,先打出官银五十两会行友,违者不得开行;卖货不得论堆,必要逐宗过秤,违者罚银五十两;落下货本月内不得跌价,违者罚银五十两;不得在门口拦路会客,任客投主,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这些制定于200多年前的商业规则,内容就涉及不搞虚假包装、不得卖劣质产品、禁止拉客宰客、不允许打价格战、不缺斤短两等,对我们今天的商业活动同样适用。”王焕说,这些规则是集体决策,“禀明县主蔡老爷”后刻在石碑上,具有了“法”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从而使“诚信为本”的精神能真正体现在商业活动中,起到规范市场的作用。

  赊店发展旅游处处有历史商业文化根基,而“诚信为本”正是赊店镇商业兴盛的精神之源。

  72条街,36个胡同

  在没有更快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前,赊店占尽地理优势,潘、赵两河环赊店而过,交于唐河入汉水汇长江,“南船北马”在此相会造就了其自明末起的数百年繁华。

  赊店镇开埠于明万历年间,至清乾嘉年间(1736年~1820年)达到鼎盛,当时镇中心城区面积达1.95平方公里,包括附属城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之多,人口达到13万。

  随着商业发展人口增多,赊店的城区逐步扩大,由明万历年开始经150年发展后,镇址由南东两个码头辐射扩大,令人惊奇的是,赊店古镇的最初开埠者和众多继任者就像高明的设计师,赊店古镇的最终格局恰好是72条商业街道和36个胡同,正合民间的“72地煞、36天罗”之说。

  

  除皇城外唯一的九门城墙

  赊店镇本没有城墙,因所有街道皆环码头而建,使赊店成为不能设防的城镇。

  清咸丰年间,南方太平天国、北方捻军兵起,咸丰七年(1857年)赊店被捻军攻入,山陕会馆主建筑春秋楼被焚,损失惨重。此后,赊店镇开始筑城,至咸丰九年赊店城垣全部续建完成,总长9公里。《南阳县志》载,“高三丈五,厚两丈五,顶面宽一丈三,城墙外沿筑五尺高掩体”。

  城周开九门,传说为皇帝亲封,也是历代皇城外唯一的九门城墙。正东“迎旭”门,东北“承恩”门,东南“文明”门,正北“庆裕”门,西北“乾维”门,正南“炳文”门,西南“扬武”门,正西“挹爽”门,水门口称“源流”门,各门以门名为题镌刻有石匾石联。环城炮楼总计72个,有人称象征孔子72弟子,民间说法称象征72地煞以助护城。

  但为表示对清朝皇权的尊重和避讳,平时将九门中水门堵塞,但因其门外就是潘河码头,所以“真正堵塞的时候很少”。

  

  兴也交通,败也交通

  随着京汉铁路通车,交通枢纽位置发生转移,而赊店作为驰名远近的商业重镇,军阀混战屡有争夺,所以外籍商人纷纷逃离,至20世纪20年代已沦为“满是尘土的小市镇”。

  抗日战争期间,赊店屡遭敌机轰炸,为便于逃生并免为日寇占为据点,“市民只好忍痛自毁城垣”,13万之众的繁华巨镇仅剩万余人苦苦挣扎。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