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4版:第二热点
3  4  
PDF 版
“没有他的孝,俺娘俩早没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打印】  

“没有他的孝,俺娘俩早没了”
谢延信岳母等深情讲述河南好人
中原网  日期: 2007-02-13  来源: 郑州晚报  
  在谢延信的照顾下,他83岁的岳母生活很安乐。
  □晚报记者 袁帅 文/图

  32年前,谢延信如果离开这个多难的家,相信没有人会责怪他,或许他要比现在安逸。32年中,他有着充分的理由卸掉这个沉重的包袱,可每次他都能找到一个留下来的理由。人生不会有更多的32年,谢延信却用32年做了一件既普通又伟大的事情。

  面对记者的镜头和询问,谢延信始终一脸朴实的微笑,他反应迟钝、行动不便、温和、木讷、不善言谈……这就是谢延信给前去采访的记者们的最初印象,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们对谢延信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在谢延信的亲戚、邻居和工友眼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岳母眼中 在俺心中小亮比亲儿还好

  “在别人眼里,小亮是我的女婿,但在俺心里,他就是俺儿;亮又娶的媳妇粉香在别人看来,好像是一个俺续来的儿媳,但在俺的心里,她就是俺闺女。”谢延信的老岳母虽然已经83岁,但精神依然很好,说起话来思路清晰,有条不紊。这是谢延信32年来悉心照料的结果。

  说起谢延信的好,老人的话一直没完:“亮对我比亲娘都亲,出门搀着,看病跟着,发了工资交给我掌管着。有次上面的领导来看望小亮,送来了2000元慰问金,亮扭过头就交给了我。”

  老人向记者说:“我知道现在人家都在学习亮,说亮好,我咋说呢。你看我这一身病能活到83岁,如果没有好心情,早就死了,还有我那傻儿子,这么多年动不动就跑丢了,大便完了也不知道擦,这些事情都是他亮哥干的,如果没有他亮哥,他咋会活到现在呢。”

  兄弟眼中 我知道他是凭良心做事

  提起谢延信改姓,他的三哥刘延胜坦言:“当时全家人都很反对,我们都是农村人,比较传统,姓氏是祖宗传下来的,怎么能改啊?改了姓之后还不知道外人怎么看呢!”刘延胜说,他们村有1900多口人,其中刘姓占了600多人,并且居住相对集中,是一个家族。“由于传统,家族的人都很不理解,但延信说,兰娥死时他有承诺,要照顾两位老人和傻内弟,改不改姓他都要遵守承诺,为了让两位老人放心,他一定要改姓,后来我们看也劝不住他,就没有再拦他改姓。后来,看到延信所做的一切,我们也就慢慢理解了,知道他是在凭良心做事。”

  刘延胜还给记者讲了25年前谢延信骑自行车回老家一事。自从延信在焦作安下家,只能在夏秋收获季节和春节抽出时间回家,他岳父瘫痪后,本来拮据的生活更捉襟见肘。1981年夏收时,为了省下3块多钱的路费,延信竟然骑着自行车跑了170多公里,一路从焦作回到老家滑县半坡乡车村。

  “那天延信骑车到家后,累得双腿失去了知觉,连车都下不来。把他扶下车后,他只喝了碗水,就和衣倒在床上,心疼得老母亲一夜都没合眼。”刘延胜说。

  女儿眼中 父亲的爱用任何物质都换不来

  3元钱的路费舍不得花,2元钱的化妆品更算是奢侈品。谢延信为了照顾这个多难、困苦的家,一分钱是要掰成几瓣来花,即使对待心爱的女儿也是如此。

  “我长到16岁,父亲从来没有给我买过一件新衣服。”刘变英说,她16岁那年,春节前她向父亲要几块钱与邻居的姐妹们到乡里集上去玩,“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向父亲要钱,在集上看到别的姐妹又是买衣服又是买化妆品,我就也狠狠心花两块钱买了一盒胭脂。回到家后父亲很生气,说:‘妮儿,咱不能跟别人比,钱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不花。’说来大家可能不信,从那次之后,我再没有用过化妆品。”  

  1994年农历腊月二十二是变英出嫁的日子。谢延信送给女儿一本织毛衣的书,上面写着两首诗:“黄连虽苦,饮后舌根下却有甜的回味;糖精水是甜的,使用过度则变成苦水。有苦才有甜,甜与苦相连,甘愿常吃苦,才能长久甜。”。

  “当时我哭了,不是因为父亲只给了我一本书,而是看到了受苦受累、省吃俭用的父亲的良苦用心。从那一刻起,我真正理解了父亲。”刘变英说,这本书和书上的两首诗是她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用任何物质财富都换不来的。”

  工友眼中 他是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

  “他就是颗螺丝钉,把他拧到哪儿都不会松。”谢延信的工友何文民,回忆起他的工作状态,这样评价。

  谢延信原来在朱村矿是一名掘进工,每天都在与水和顶板打交道。在工友的心目中,谢延信是个文化人,干活井井有条,整天脸上挂着微笑。1990年,谢延信得了高血压,矿上把他调到机电科看瓦斯泵房。这是个远离矿区的单人作业岗位,领导很少去检查。“可老谢从不迟到,从不脱岗,每天把泵房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把每天的工作都当成有领导检查一样。”

  何文民还介绍,老谢在工作上除了认真踏实以外,还任劳任怨、热心助人,“我们在井下工作时,大家肯定是一起下井一起上井,谁的工作干完就等着别人干,可老谢从来不会闲坐着等,总是帮其他工友干。有人找老谢帮忙,他也是有求必应。”

  邻居眼中 一心一意对老人好,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对于谢延信,焦作市中站区朱村街道办事处西苑小区老邻居们的评价很直白:“小亮那人,没说的。亲儿也做不到人家那一步。”“小亮好心眼儿,是个长远人呢!”“一心一意对老人好,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吕国成是谢延信的老邻居,他说:“老谢干的一直是机电工,工资最高的时候也没有超过700元,他一边伺候有病的老岳父、老岳母、一个傻内弟,还一边上班,真不容易。老谢这人真不错,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像老谢这样的人太不好找了,他对岳父母这样好,就是亲生儿子也未必能这样啊!”

  32年来,谢延信无私奉献,默默照顾岳父母一家的事迹深深感动着该社区的居民,人们一说起孝敬老人,就要和谢延信作比较,教育孩子也都是以他为榜样。

  记者眼中 老谢是一面飘着大爱的旗

  “假如生活也给我一个同样的难题,我也许能做下来,但要做32年,我想我做不到。”1月23日下午,《南方都市报》记者贺信由衷地对记者说。

  随着对谢延信采访的深入,贺信对谢延信其人其事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并不惊天动地,真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那双挖煤的手在洗衣、在做饭、在熬药、在照料着家人。”贺信说,生活中的老谢平凡而真实。他说不出大道理,也并未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尚。他只是想着,前妻走了,而她的亲人离不开他。“仁者无敌,爱者无疆。在这灵魂有些萎靡的时代,总得有旗帜飘扬。好人老谢,就是一面爱的旗帜。”

  “谢师傅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有着战胜经济困难,笑对人生的态度,还在于他为了处理好这个特殊家庭的关系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辉。”贺信说。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