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2版:春节特刊*年俗
3  4  
PDF 版
天南地北 火红中国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天南地北 火红中国年

中原网  日期: 2007-02-16  来源: 郑州晚报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我们已经飞过。”一年又一年,我们重复却又乐此不疲地去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可以这样说,不管到什么时候,过年的感觉,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是浓浓的,也是任何洋节所不能替代的。这根本原因就在于年节本身所表现出的充分民俗化以及由此给民众带来的一种亲和力。

  北京:过年逛庙会

  财神庙:广安门外六里桥,原有五显财神庙,这是春节期间一处典型的庙会。每年正月初二祭财神时,这里是香火最盛的地方。

  火神庙:在厂甸。庙会期基本上与厂甸市场相同。火神庙的庙会市场上,货物属高档,设摊位者,多为珠宝商店的商人,这种货摊称为红货摊。

  白云观:这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祖庭,称全真道教十方丛林的第一丛林,坐落在西便门外,热电厂北。每年正月初一开庙至十九日下午闭门。

  天津: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最惹人喜爱的主角永远是圆头圆脑的胖娃娃,如同在现实主义的舞台上拎起裙子跳一段浪漫主义的舞蹈,从中窥见了农耕民居的淳朴和灵气。又因为紧贴着北京和天津两大都市,杨柳青的民风颇少了几分乡土,反添一段精细。走进杨柳青,就是走进一幅自然与人类携手历经千年镂刻而出的作品。杨柳青人的生活如同它笔下的年画,浓艳的乡村情怀之中细致的国画雅风不绝如缕。

  陕北、东北、冀北

  扭着秧歌拜大年

  陕北、东北、冀北都有过年扭秧歌的习俗。不受场地限制,只要有块场地就可开扭。走街过巷、边行边扭的叫“过街秧歌”;或扭或唱的叫“场地秧歌”;不拿道具,甩手大扭也可;持着扇子、拿着手绢、握着花团、叼着烟袋边耍也行,场面热闹、音乐喜庆。在东部一些地区,还有秧歌拜年的风俗,拜年不磕头、不作揖,而是扭着秧歌拜大年。

  闽南习俗:掼春

  掼春:挑礼盒。春,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过去,这些礼物总是装在一对大春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大舅子来到时,亲家要杀鸡宰鹅,热情款待,民间俗语所谓阿舅来,掠鸡,说的就是这种风俗。大舅子送来的礼物中,除了大橘子必不可少,还得有数十节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儿生活节节高的意思。礼物的丰俭程度由娘家经济情况决定,但一般是,刚出嫁的女儿礼物要备得丰盛一点,不然会被亲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当了婆婆的,就不那么讲究了。女儿家收到这些东西,便分送给亲戚邻里,这形成了潮汕春节习俗中的一大特色。

  澳门年俗:“谢灶”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谢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

  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地感受到。

  香港:吃“团年饭”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台湾:炉和走春

  围炉:在台湾,大年夜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一起聚餐,叫做“围炉”。参加“围炉”的人,不论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讨吉利。

  走春:“走春”是台湾民间对“拜年”的一种俗语,至今仍很盛行。走春的人每到一家,彼此都说些吉利话,主人都会拿出以朱红色木盒或九龙盘盛的糖果,并端甜茶,热情招待,表示主客之间的亲密。客人告辞离去时,主人和客人向对方的孩子互赠红包。

  避债戏:过去,台湾过年时,民间有这样一项别开生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节目——“避债戏”,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一些寺庙演戏。

  少数民族年俗更丰富

  土家族——赶年

  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沙滩乡李姓过“赶年”时,禁止杀鸡、杀猪,晚上禁点油灯,只能点烛,并通宵不熄。

  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鸡献“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竿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盛唐)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