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2版:郑州生活
3  4  
PDF 版
俩收养家庭组新家演绎30年亲情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俩收养家庭组新家演绎30年亲情
“好母亲”白杏珍善待4个孩子胜过亲生,一家人和睦相处,连脸也没红过
中原网  日期: 2007-03-06  来源: 郑州晚报  
  在孩子的陪伴下,白杏珍老人在观看徐光春书记到家里看望自己的新闻。 晚报记者 王梓 图
  □晚报记者 袁帅

  见习记者 李萌

  实习记者 李丽君 李雪

  

  1975年,白杏珍的丈夫去世后,她就与自己收养的两个孩子相依为命,一年后,在单位的牵线下,她结识了妻子去世的茅叶新,巧合的是茅叶新膝下的两个子女也是收养的。就这样,两个命运相似的家庭走到了一起。从此,一家人和睦相处,30年来,家人之间甚至连脸都没红过。今年2月9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前去看望了白杏珍老人家,对她的事迹感到很是敬佩,高度评价白杏珍是一位“好母亲、好妈妈”。

  三棉社区居委会孔姓工作人员昨日告诉记者,目前他们也发出了在全社区内向白杏珍老人学习的号召。

  

  两个收养家庭走到一起

  1941年,白杏珍与她的第一任丈夫陆仁保在上海结婚。1946年,两人结婚已经5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一直没能生育孩子。在一次去医院看病的机会,夫妇俩收养了一名才出生3天的女儿,也就是现在家中的老二陆凤娟。全国解放后,白杏珍夫妇于1955年来到郑州支援内地建设,被分配到郑州国棉三厂。1960年,白杏珍在工作中又收养了一名男婴——如今家中的老四陆永良。

  1975年陆仁保因病去世。1976年,白杏珍在厂方的牵线下结识了妻子去世的茅叶新,令白杏珍惊讶的是,茅叶新膝下的两个子女也是收养的。就这样,两个命运相似的家庭走到了一起。

  

  子女眼中的白杏珍

  “她对我们比亲娘还亲”

  “刚开始我也是有想法的。”老三茅正安告诉记者,当时他在乡下工作,听说父亲给自己找了个后妈,他非常反对,“怕后妈对我们不好,我就去找姐姐商量,而姐姐当时的态度很明确,希望父亲有个伴,能够安享晚年。听了姐姐的话,我也就放下了顾虑。”

  茅正安说,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他发现这个新家里,父母对所有子女都是一碗水端平,一样对待。“不论谁遇到了困难,两位老人都会尽力帮助,与子女一起解决困难。我母亲是一位普通工人,经济上并不富裕。按说我们子女都已成家,她应该可以享清福了,可我母亲平时总是省吃俭用,一定要等到我们子女都回去时,她才会做好吃的给我们吃。我觉得亲生母亲对孩子也不过如此。”

  茅正安还告诉记者,刚组成新家时,家里的条件不太好,每年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肉。有一年过年,听说附近的村子肉卖得便宜,茅正安就向邻居借了辆自行车去那儿买肉,却不小心在集市上把邻居的自行车给丢了,这下可把他急坏了。“当时父母虽然都有工作,但家里的情况并不宽裕。另外,在当时自行车可是一件很贵重的物件,担心父母会责怪我。”茅正安说,他回家后忐忑不安地把事情告诉了母亲,令他没想到的是,母亲并没有责备他,二话没说就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给邻居买了辆新车,还一个劲地安慰他,给他讲道理,怕他为此事自责难过。“经过这件事,我感觉母亲非常伟大,在教育我们子女时,从来都是以理服人,用她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榜样。”

  最难相处的关系莫过于婆媳关系,可白杏珍老人却得到儿媳对她“比亲娘还亲”的好评。“我们家也是4个子女,不时的还会为一些琐事生气,自从我嫁过来就没见家里人红过脸,婆婆待我更像亲母亲,我生孩子的时候,婆婆就一直在医院照顾我,给我洗脸、擦身子,别人看了都羡慕我有个好婆婆。”田纪婷还说,婆婆厨艺非常好,家里的孩子们喜欢吃什么菜,婆婆都能清楚记住,只要孩子们在,婆婆总是亲自下厨给孩子们露两手。

  

  省委书记评价白杏珍

  “您的家庭堪称和谐之家”

  如今的白杏珍老人已经有了重孙,二女儿的小外孙已经11个月大了。今年除夕夜一大家子聚到了一起。“数了数,还真不少,老老少少26个人。”白杏珍老人拿着春节时的全家福说,“现在虽然茅叶新走了,可我身边有这么一大群爱我的孩子们,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2月9日,农历腊月二十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一行来到白杏珍家,徐书记亲切地握住白杏珍老人的手,询问老人情况。徐书记被白杏珍在经济较为困难的情况下,精心把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4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故事深深打动。徐光春充满敬意地说:“您是一位好妈妈,好母亲!您善待4个孩子胜过亲生,您的品行赢得亲人和邻里的敬重,您的家庭堪称和谐之家,大家都要向您学习。”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