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7版:第一消费*关注
3  4  
PDF 版
2007郑州商业十大猜想(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2007郑州商业十大猜想(上)

中原网  日期: 2007-03-09  来源: 郑州晚报  
  资料图片
  □执行 晚报记者 祁京 □摄影 晚报记者 吴琳

  □策划 刘渊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郑州10大商场从春节期间近4亿,同比增长64.63%的欢喜之中走出来的时候。他们才发现,摆在他们面前的,依然是一条未知的路。以“商战”而闻名全国的郑州商业,在2007年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本报联合河南商业经济研究所以及河南财经学院的多位专家,推出了“2007郑州商业十大猜想”报道,对郑州商业进行一番合理的“猜想”。

  猜想一 大商郑百正式联姻

  2006年7月28日,本报报道了大商有意向收购郑百的消息,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此后,由于郑百进行改制,这则消息被很多人所淡忘。2006年底,同城媒体又传出大商有意收购郑百的消息,并称这是一条被严密封锁的消息,但各方对此的讳莫如深让这一传言显得离奇。

  虽然很快有媒体报道,此次可能仅仅是一厢情愿,但此事显然不是空穴来风。按照本报已经掌握的资料,从老金博大转到大商的几位高层早就对近在咫尺的郑百情有独钟。大商的一位高层曾说,郑百现有的面积,做精品百货非常合适。他们有意向,一旦能够成功收购,有可能将大商的麦凯乐业态引入其中。

  虽然目前无论是大商还是郑百,都对联姻的事情缄口不语,但在春节期间,大商集团副总裁、开发总经理楚树臣曾经就此事拜会了相关部门。显然,大商非常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如果丹尼斯和沃尔玛的项目建成,将对金博大店造成极大冲击;其次,在经过“减债脱困工程”之后,关于郑百这样的国有资产的处置权也就回到了政府手里,而一旦政府认可,收购就将进入实质性阶段。

  从郑百的角度看,选择以股份的方式和大商合作,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虽然以朱赵霞为首的郑百领导班子在努力地为国有商业寻找出路,但由于多年积攒下的各种负担,郑百虽然在不断复兴,却也很辛苦。目前的情况下,只要有外来资金的介入,凭借郑百目前的管理力量和良好的位置,振兴速度将大大提升。

  猜想二 国有商业的复兴之路

  2006年底,郑州市政府出资2.16亿元人民币从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回购包括正道花园商厦、郑州紫荆山百货大楼、郑州百货大楼、郑州华联商厦在内的10家国有流通企业高达12.01亿元的债权。此次债权成功回购,困扰政府和企业多年的大部分历史债务被解决,在改制中剪不断理还乱的债务障碍终于被扫清。此次减债,将为进行了两年多的几大国有商场改制工作带来本质性突破。

  人们纷纷猜想,减债对于郑州国有商场来说意味着什么?

  改制,似乎是国有商场的唯一出路,也是他们谋求多年的事情。虽然大商和百联的存在一再证明,国有商业并非没有出路。但经过长达10年的失落之后,郑州的国有商场显然无心恋战。

  目前,正道花园商厦和郑州华联商厦已经完成改制,紫荆山百货等其他商场也正在进行改制,预计到今年年底,10家国有流通企业将可能大多先通过MBO或者隐性MBO的方式,基本完成改制。

  然而,改制仅仅是第一步。改制后的国有商业,第一个需要面临的就是业务方向问题,是自营,还是引入外来资金甚至出售物业,这将又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虽然现在有消息说,郑州华联正在和摩根史丹利等财团秘密谈判,广州友谊要和郑州友谊联手,紫荆山有意下嫁香港财团。但减债之后的郑州国有商场,下一步无论是改制还是引进外来资本,其复兴之路目前看来都还很长。

  猜想三 商业地产项目开始淘汰

  2006年,郑州商业地产呈几何形增长态势,商业地产的发展呈现出定位新、规模大、起点高的特点,一批新兴的复合型地产应运而生。老市场改造,产权式商铺大量涌现,新业态商铺热炒,掀起了一场商铺淘金热。难怪业内人士戏称,过去的一年是“商铺投资年”。

  然而,热闹背后的商业地产也存在着问题,2006年的中国商业地产虽然没有遭到政策的硬性阻击,但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惩罚却更令业内人士猛醒。除了资金来源短期化和投资者成熟等外部条件的制约外,商业地产的始作俑者开发商也主动认识到,如果不按照商业的游戏规则办事,还延续住宅的产品-销售-现金模式发展,必将泥足深陷甚至血本无归。因此一些有远见和有实力的开发商开始主动提出租售并举甚至只租不售的口号并开始了积极的实践,这样做不但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的资产结构,为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品牌经营,特别是与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的接轨预留了管道和空间。

  2007年将是郑州商业地产的大考之年,包括大上海城在内的多个项目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前景几何,颇难预料。但是有一点是可以预计的,那就是,商业地产的行业规律将进一步发生作用,使得商业地产项目呈现“大浪淘沙”的态势。2007年,商业地产的散户投资行为必将大大减少,租售并举、投资与经营的结合,地产、商业与金融的一体化无疑是必然趋势。

  猜想四 外来超市继续水土不服

  新玛特超市,百盛超市纷纷在2006年抢着开业。当2006年这些新进的超市正在跃跃欲试的时候,那些比他们早起的鸟儿,也正为没有虫吃而苦恼。

  家世界陷入资金链危机,易初莲花发展速度放缓,家乐福独守单店,沃尔玛迟迟不动。种种迹象表明,外来超市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会对郑州商业产生摧枯拉朽般的变化。事实是,他们中间到底有几个活得很滋润,又有几个能够真正盈利?

  外来超市在郑州难以立足有3个原因:一是超市密度较大,致使一些外来超市选的“领地”已“名花有主”,或敌不过已经占据本地多年的本土超市;二是外来超市一般采用各地一致的连锁经营方式,难以本土化,在管理手段、进货渠道方面不适应本地实际情况,促销方式、商品门类方面不适合本地百姓要求;三是外来超市商品价格偏高,这种参考各地连锁店的定价在郑州很难受到青睐。

  一个令人奇怪的事情是,无论是大商的新玛特超市,还是百盛超市,其经营都是由总部直接管理,在本地运作多年的管理团队根本无权插手超市的具体运作。而实际情况是,不要说刚刚开业的百盛超市,就是大商的新玛特超市,其销售业绩也一直低于被其赶走的世纪联华。

  根据郑州市商务局对各大超市监测结果表明,外来超市的进驻并没有抑制本土超市的成长,甚至目前为止,连对本土超市的真正冲击都还谈不上。可以预计的是,2007年,外来超市将继续为如何在郑州立足而努力。

  

  3月23日本报将推出“2007郑州商业十大猜想”的下半部,敬请关注。

  猜想五

  世纪联华可能持续低迷

  经过了年底的撤出新乡店,换帅等多种动荡,现在的河南世纪联华看上去很平静。整个2006年,世纪联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丢失了销售业绩最好的二七店,失去了唯一的外地店新乡店,多名管理人员流失,曾经的“三朵金花”只剩下了一朵。这一切,都让人们对世纪联华的前景产生了怀疑。

  更为严重的是,河南世纪联华独创的租赁制经营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世纪联华的租赁制虽然有风险小、经营灵活的优点,但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最显著的问题就是,租赁制其实就是把风险大部分转移到了商户头上,使得商户对商场的忠诚度难以提高。租赁制在让商户经营灵活性释放的同时,其实就是在缩减商场的控制力,所以,租赁制的商品结构优化一直是个重大问题,由于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商户手里,对商场的商品结构是个很大伤害。

  虽然世纪联华新任总经理崔涛曾经承诺,要给河南市场带来更有技术含量的东西。但是,2007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仍然看不到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对于崔涛来说,要面对的不仅是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如何协调占有40%股份的河南第一大股东的关系更为重要。

  被迫退出的二七店,忍痛割爱的新乡店,遥遥无期的嵩山路店,这三个点勾勒出了河南世纪联华2006年的发展面貌。在接下来的2007年里,又会是哪3个点呢?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