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位于郑州商城路,是商城路上一道靓丽的民俗“客栈”。它占地10亩,是河南规模最大群体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城隍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神,尽管城隍看不见摸不着,但千百年来,人们还是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城隍的身上。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人们都在这里要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
城隍庙的历史渊源
城隍,据说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他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道教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
据史料文献记载,早在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庙,后来,城隍庙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城隍虽属道教之神,但历代帝王却多重视他的作用,屡次予以加封。后唐末帝李从珂封之为王,元文宗又封及城隍夫人。城隍本来是没有姓名的,自宋代后,城隍便被人格化了,多将殉国而死的忠烈封为本城城隍。
郑州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爷是纪信
纪信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被楚军围困在了荥阳,纪信冒充刘邦,迷惑围城的楚军,使楚军注意力分散,刘邦得以逃出重围。之后纪信与御使大夫周工可等人死守荥阳,但不久楚军破城,在激烈的战斗后,纪信等人被俘。纪信宁死不屈,最后被楚军杀害。纪信死后,残骸葬于郑州市西北26公里的纪公庙村。死后不久,成为城隍爷。算起来,这位城隍爷庇护郑州这片土地已经2000多年了,对郑州可谓功不可没。
可能是有感于纪信的忠烈,加之纪信的故事就发生在郑州附近,人们才将纪信请入城隍庙供奉起来。
城隍庙古建筑
郑州城隍庙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门、仪门、戏楼、大殿、寝宫及东西廊房,是目前郑州市区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
这组明清建筑群,几百年来历尽岁月的风风雨雨,一度毁坏严重,致使屋顶残破裂缝,杂草丛生,柱子朽蚀,砖墙风化,斗拱、门窗失去原貌。1982年以来,政府先后拨款70余万元,对城隍庙全面修葺。如今走进城隍庙,你会看到这组古建筑群基本恢复了原貌: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南北排列的中轴线上的5组建筑,屋顶形式各有差异,中国古代建筑大屋顶常见的3种形式,即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在城隍庙兼而有之,可见在建筑艺术方面,城隍庙的古建筑群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城隍庙之戏楼
“仪门”也有人称“过庭”。听游庙的人介绍“仪门”就是“礼仪之门”的意思。
在“仪门”的后面就是一个高大的戏楼,又被称为“乐楼”。听工作人员介绍,戏楼专门为城隍庙所建,自明朝以来有数百年的历史,人们每次在赶庙会时都唱戏庆祝。
戏楼面西坐东,与正殿面对面,其寓意是舞台上的戏是给市民看的,也是给城隍爷看的,这是一种与民同乐的融洽关系。戏楼属歇山式高台楼阁,上下两层,高12余米,顶部19条屋脊像19条蛟龙向四面八方飞腾而去,动态十足,生动异常。二层最前方的两根青色石柱,在几百年风风雨雨的吹打下显得格外沧桑,显示着岁月的无情与历史的变迁。
城隍庙之大殿
出了“戏楼”,后边是清砖碧瓦,朱漆门窗的大殿。大殿内外的雕刻非常有特色。在正面屋脊上雕有游龙和凤凰,旁边有荷花、狮子等。图案精美,雕工细致。
大殿庄严肃穆,气魄非凡。从朱红色的隔扇门进入大殿,只见大殿正中间的神座之上端坐着城隍爷,浓眉大眼,阔面长须,鼻高而直,口方而美,气宇轩昂,一身凛然正气。在城隍爷前方两侧,分别站立着文质彬彬的善恶司,长相凶煞的罚恶司。在大殿的两侧是东西厢房,陈列着我们中国道教的神仙形象,被百姓称为“六十甲子”神。
城隍庙之后寝宫
经过高大的拜厦,通过朱红色的隔扇门,进入寝宫,寝宫的拱眼板上绘有喜鹊登梅、狮子滚绣球等图案,精妙绝伦,栩栩如生。
老郑州人有这样的口头禅:“朱仙镇的花戏楼,城隍庙的好隔扇”;由此还生成了歇后语:城隍庙的花隔扇——地道货。据说这城隍庙的隔扇是鲁班爷爷显圣雕刻的。传说虽然有点荒唐,但却从另一个方面成为郑州城隍庙隔扇门的艺术价值作了明证。
寝宫正中间,是一张巨大的篷式木床,城隍爷身着睡衣,侧卧在床上。在城隍爷视线前方的床边上,三夫人正襟危坐,身着霞帔,头戴凤冠,手托二尺有余的玉如意。
整个城隍庙构成了一个城隍爷办公、生活、娱乐的综合空间,老百姓在这里立体地创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城隍爷。
市民心中的城隍爷
在游览的过程中,遇到几位附近居住的老居民,在他们的谈吐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不少市民对本市城隍的敬畏与崇拜。
一位60岁左右的老大娘告诉我们,城隍爷有3位夫人,她们同样都是郑州这片土地的神灵,与城隍爷一道庇护着全体市民,掌管着至上的权力,大夫人主管升官发财,二夫人主管健康疾病,三夫人主管民间送子。3位夫人也是很不平凡的,传说大夫人在城隍爷的前身——纪信将军死后,七天七夜痛哭不止,滴米不进,滴水不沾,最后在饥饿与悲痛中死去,表现出了撼人心魄的忠贞与节气。这恰恰寄托了广大市民对美好情操的追求与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