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河曾有过丰富的物产
金水河属淮河水系,是贾鲁河上游的一个分支。其发源于郑州市新密梅山北黄龙池,由西南向东北穿越郑州市区,全长28.2公里,流域面积130.5平方公里。
历史上,金水河曾有过丰富的物产、迷人的风光,明清时,金水河被列入郑州八景之一,即“金水晴波”。有诗云:“管城环抱绕金河,潋滟晴光涌绿波。两岸空明云影漾,满川摇动日华多。频(蘋)洲晒网听渔唱,柳树飞桥有客过。悟得沧浪清浊意,聊将一曲和高歌。”
金水河几经变迁美丽依然
然而,美丽如诗的金水河毕竟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每遇汛期,洪水暴涨,下游河堤决口。历史上有文献记载,金水河曾于1905年、1907年两次暴发洪水,京汉铁路被冲毁,大同路、铭功路—片汪洋。1939年连续降雨,河水暴涨,金水河洪水进入市区,平地水深数尺。当时正值抗日战争,于是公推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孙桐萱为治理金水河委员会主任委员,地方上由专员杨一峰任副主任委员,决定将金水河改道出市区。
工程于1940年1月10日开工,新河道从菜王(今大学路与中原路交叉口附近)起向北稍偏东挖起,至郑(州)广(武)公路折向正东,至燕庄附近白村与旧河道相连,全长5180米,上下与旧河道接口各疏浚400米。腐败的国民政府官员们在改道挖河时的做法是令人愤慨的。为保证市区安全、繁荣,他们只在河的南岸筑堤,北岸则敞坦于地平线,这一荒唐做法后患无穷,每次涨水,北郊都是一片汪洋,农民叫苦连天,怨声载道。而官员们却只顾自己表功,竟然在郑广公路桥头(今大石桥附近)立改河道纪念碑。北郊农民见之无不唾骂,不久,便被愤怒的农民砸毁。后来因为战乱等诸多原因,无人管理的金水河慢慢变成了一条充满污秽的“龙须沟”。
金水河是郑州市重要的防洪灌溉河道。解放后,治理金水河被提上日程。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间,有记载的治理就有22次。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财力物力紧张,政府采取义务劳动的办法,发动广大群众和机关干部,对金水河进行疏挖、改道、拓宽河道,沿两岸大量植树,修建必要的桥梁,使金水河面貌大大改观。从1978年开始,进入了金水河综合开发、统筹规划、截流污水、引蓄清水,以美化市容为重点的新时期。经过长期治理,到1994年前后,金水河两岸绿树成荫,河道宽阔平整,人行步道清洁整齐,小品建筑逐渐增多。而1994年开始的滨河公园建设工程,可以说使金水河及其两岸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大变化。
随着城市的扩大,曾被改道郊区的金水河半个世纪后又成为了贯穿城市中心的河流。
关于金水河的动人传说
穿城而过的金水河,有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故事。
公元前522年,郑国宰相子产逝世,因为他一生廉洁奉公,家中很穷,办不起丧事,儿子和家人便用筐子背土在陉山上埋葬他的尸体。郑国的臣民闻讯后,纷纷捐献珠宝玉器,帮忙办理丧事。子产的儿子秉承父志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老百姓只好把捐献的大量财物抛撒到子产封邑的河里,以悼念这位他们敬仰爱戴的宰相。珠宝在河水中放射出绚丽的色彩,泛起金色的波澜,从此这条河就被称为金水河。
如今,金水河依旧在流淌着,春天的金水河两岸,放眼望去,柳枝轻轻拂过水面,宛如长发少女,满头青丝洒向水面,“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情景让人神往。一朵朵粉红色的桃花挤满了整个枝头,在微风中,散发出阵阵清香。岸边那一块块石碑、一座座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和雕塑无不在诉说着往日的历史。只是早已把这里当成自己生活一部分的人们,在河边散步时,在公园玩乐时,还有多少人会想起那些和金水河有关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