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8版:郑周刊
3  
PDF 版
延展着的城市 丰富着的记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延展着的城市 丰富着的记忆

中原网  日期: 2007-03-17  来源: 郑州晚报  
  楼主

  大泽

  最近这几年,郑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市边界的不断延展,原先的郊区,成了如今的CBD;燕庄、西关虎屯、姚寨都先后消失了,而这些城中村的消失和城市边界的不断延展,静悄悄地改变着这个城市。请把你对郑州最真实的记忆写下来,过去的郑州是个什么样,现在又是个什么样,这个城市的变化,又怎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秩序和生活习惯;这些变化,埋葬了我们什么样的记忆,又唤醒了我们什么样的意识。

  2003年或者以前,在如今的航海体育场东门斜对面,紧靠朝凤路边原来有个长途车临时停靠站。那时,那里还是一片荒地,院子里杂草丛生。部分长途车辆在那里停靠换证、补充旅客、上货等。车站周边,可能是属于西杨村或某庄的田地,根本没有什么大的建筑。给我的感觉是还没有进入郑州,顶多算是到了郑州的郊区。

  今年,我再去那里乘车,才知道那个停靠站早已搬迁,而在车站原来的地方,已经盖上了大楼,旁边还新建了一所中学已经使用,附近新近开发的房子正在建设,而且体育场的绿化也搞得很好,原来城市已经扩展到这里,并朝更远处扩展了。于是,所有关于这是郑州郊区的记忆就随风而去了。

  突然觉得城市的变迁似乎都是在悄悄地进行。我们整日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暇顾及这些变化。直到某一天,我们才突然惊喜地发现这个城市已经延展,而且延展到的地方,旧貌已换新颜。

  城市的延展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延展到的地方建的或是商场,或是学校,或是医院,或是娱乐场所……于是,我们又多了一个去处,生活又多了一种选择。它改变着我们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和解读。这种延展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的延展,更是一种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的延展。

  沙发

  穆得欢:城市的延展刷新记忆

  李从献:郑汴一体化

  周末又多了个好去处

  马扎

  郑东新区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攀升,以及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省会郑州这些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西挺、南扩、东进的城市规划蓝图的展开,原先的荒野和村庄不断被纳入市区,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和都市小区。

  最让人称奇的是郑汴一体化的巧妙构思,堪称是城市规划史上的一次杰作。开封不仅是个历史文化古都,更是个旅游特色浓郁的名城;而郑州作为省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两座城市的连体,正好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随着两市人民互访的增多,人们已打破过去的地域概念,两市一体的概念已渐渐深入人心。

  郑汴一体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交通的便利,也丰富了市民的假期生活。周末,人们已习惯乘坐公交车去品尝开封的小吃,去感受古都厚重的历史文化。

  门槛

  邓为:路过燕庄的前世今生

  板凳

  余孝波:被赋予新内涵的文化路

  我上大学时,认识的第一个城中村就是燕庄。我的许多留郑的同学,就蜗在燕庄或大或小的出租屋里。去年,我又回到母校回炉锻造的时候,却霍然看到燕庄要拆迁的新闻。似乎一夜之间,拆迁和拓道就开始了,我在网上看到未来大道打通后的效果图,感觉气势磅礴。作为郑州的东大门,有种旧貌换新颜的感觉。

  昨夜,我又散步在燕庄旁边,新建的楼房和尚未完全拆迁完毕的路边商铺,让我顿时思绪交织,有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光大广场也在重修,我就读的学校,几年之后也要搬迁至新校区。1960年,毛主席的视察使燕庄这块当年还是一望无垠的麦地顿时声名鹊起。时间倏忽半世纪,如今,燕庄“曼哈顿”计划已是坊间共望。现代化,要剥去城郊曾经的那身破旧外衣,给它以新的着装修饰。多年前,我和许多同学在燕庄买廉价的衣服,租便宜的单间居住,夜晚在地摊上淘各种版本的旧书,只是这些,已经只能在记忆里备份。虽然失落,又何必惆然,至少城市的延展给了人新的梦想和期冀,多年以后,我在未来大道漫步,可以给人讲讲燕庄的前世今生,讲讲城市的天翻地覆。现代化的拓进,注定要留下故事和回忆,创造新的话题和生活。

  郑州所有的路中,最具有文化气氛的非文化路莫属。文化路两旁林立着几所大专院校,还点缀着数十家书店。曾经,文化路就像一个悠闲的书生,执著地沉浸在对书的迷恋中。那时的书店,铺面都不大,门头也很简陋,不过,名字都韵味十足。一到傍晚,或到周末,书店里人头攒动。路似人,人也似路,这条路上的居民也早已习惯了把文化作为生活。

  尽管有的学校在搬迁,书店也在慢慢消失,但路两边的梧桐树始终在坚守,斑驳的树影,苍劲的虬枝,尽显沧桑,映衬出了书香门第的儒雅。

  文化路很独特,它的南端,是商业氛围很浓的二七路;它的北头,曾经是恬静的稻田、菜地,一边是商战狼烟滚滚,一边是蛙声一片,而它始终坚持书声朗朗。文化路延伸的脚步一直没停止过,迈过农业路,东风路,最后止步于北环,偌大的城中村陈寨挡在它面前。省体育场的搬迁,让它少了点韵律;科技市场的运营,让它多了些忙碌。邻近的农业路、东风路已经触摸到郑州的东西,南阳路、花园路能贯通南北,文化路却在嘈杂的城中村面前一筹莫展。那时,它多少有点落寞,迷茫。

  终于,文化路穿越了陈寨,并通到大学城,直达黄河边。北路的打通为它蓄积已久的能量找到了一个迸发重生的突破点,为它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又给它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改造前的中原路地下道

  绿城广场的旧貌

  如今,一想起旧日郑州的一些颇具中原特色的建筑,那些经历了岁月沧桑的老房子,那些长满了青草的蓝灰色的屋瓦,那些红漆斑驳的紧闭的木门,还有街道深处许多摊贩的叫卖声……莫名的惊喜还会伴随着轻松和悠闲在记忆里萦回。

  现在,老郑州正在迅速消失,一座努力成为国际化商业城市的郑州正在崛起。

  郑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纵然有一天那些豪华的建筑都坍塌或消失了,一种无形的东西仍然存在。郑州旧城中的那些古树和城墙,都是历史的丰厚积淀。我无法详细描述出这种可以称之为郑州灵魂的东西,但我知道,正是它们体现出了郑州独特的性格和气质,这是任何金钱无法买到的,也是任何现代建筑无法替代的。不论做什么,文化源流是不能割裂的。

  大厅

  王吴军:呼唤城市的灵魂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