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5版:热点新闻
3  4  
PDF 版
杂技之乡,有太多艺人半演半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杂技之乡,有太多艺人半演半乞
作为我国杂技重要发祥地之一,周口市大量民间杂技团生存状况堪忧
中原网  日期: 2007-03-22  来源: 郑州晚报  
  民间艺人李玉和
  □晚报记者 李岩

  实习生 侯春桃/文

  晚报记者 周甬/图

  怀着发扬光大祖先杂技艺术的梦想,这些孩子的师父、父亲——李玉和10多年前从老家周口鹿邑外出谋生,但至今仍是居无定所,流浪江湖。作为周口当地一家民间正规杂技团的团长,虽然他也想走正规化道路发展,但至今收效甚微。有关人士指出,周口作为国内唯一的市级杂技之乡,却有大量杂技团半演半乞,传统文化产业亟待保护。

  在故乡难以生存,他只能带孩子们流浪江湖

  夏季马上到来,按照李玉和的安排,他们不久将回到鹿邑老家,让孩子们学会更多的技艺。“我们一般3月回老家,到秋后9月间再出来演出。”他说,天太热不适合演出,也只有在这个空当,他才可以找到叶落归根的感觉。

  “鹿邑那边太穷,耍杂技的团也不少,但喜欢看杂技的人不多,像我们这样的团根本没人看,就是有人看也挣不到太多钱。”对自己在家乡遇到的窘况,李玉和无可奈何。

  据他介绍,在鹿邑县当地,像他这样主要由自己亲人组成的杂技团数量很多,水平也并不比大杂技团低,但却难以生存,不少都选择了外出流浪,靠卖艺乞讨为生。

  “跑江湖毕竟不是个长法,可是形势就是这样,也没有办法,过一天是一天吧。”李玉和说,他现在最担心的有两点,一是他年事渐高,唯恐孩子们学不好绝活,让祖先的绝活失传;再就是孩子们渐渐长大,但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家,也没有稳定的收入,让他十分焦虑。

  办过几次演出,可历经磨难没有一次成功

  李玉和提供的一张“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显示,他目前仍是周口市小科班杂技团(原名鹿邑县郑家集乡孙庄杂技团)的团长、法定代表人。该证上盖着“河南省周口市文化局演出管理专用章”,发证日期为2006年10月30日,证号为豫演PB200629。

  据李玉和介绍,因为以前搬家过程中将部分证件丢失,这张演出证是他去年回老家时特意办理的,准备以后办正规演出时使用,但至今已经快半年了,还没动用过一次。

  李玉和说,外出流浪近20年来,他吃尽了苦头,饱尝了人间辛酸,也在上海、杭州等地试办过几次正规的演出,但要么票不好卖,要么遭人挤兑,要么被人破坏,加上资金困难,这些正规演出没有一次成功。

  “想正规,可是正规不起啊”

  记者问及是否可以考虑与郑州的众多公园等游艺场所合作,由对方提供场地,让他们搭台表演时,李玉和十分感兴趣。不过,片刻后,他又皱着眉头说:“俺两口子都没啥文化,大字不识一个,也不会跟人家讲,孩儿们刚给我买的这个手机,就是为联系业务用的,我只会接,不会打,也没钱做广告,人太笨了呀!”

  王小经说,他们此前获知,跟他们一道从老家外出打拼的其他杂技团有的走上了“打广告,搞有偿演出”的路子,让他们眼前一亮。可他们现实的困难是,连在媒体打广告的钱都出不起,根本没人跟他们联系,更别提有偿演出了。

  “想正规,可是正规不起啊!”说起自己这家民间杂技团前途,李玉和夫妇两人感到十分迷茫,惋惜不已。

  ■背景

  一个杂技之乡的诸多辉煌

  据了解,周口市是我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史志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周口就有众多民间艺人以杂耍技艺谋生。虽经时代变迁,但杂技艺术在周口大地历久不衰。浓厚的杂技艺术氛围,也催生了众多的杂技户、杂技村、杂技乡。

  2004年10月21日,国内目前唯一的市级“中国杂技之乡”称号,就由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了周口市。周口市人民政府网站2006年12月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已有各类专业杂技团150多个,从业人员7000余人;有各类业余杂技团和杂技班近700个,从业人员1.4万余人。

  此外,在中国杂技家协会认定的全国十大民营杂技团中,周口就占了3个。周口杂技也创造了4项全国第一:民间杂技队伍数量全国第一、优秀杂技人才数量全国第一、创办民营杂技学校的规模全国第一、太昊陵庙会的杂技演出规模全国第一。

  ■反思

  民间杂技团困境折射文化保护软肋

  与这些成绩相对应的是,不少社会有识之士表示了担忧。

  市民王春生祖籍周口郸城,在省文化系统工作多年,一直关注着家乡杂技艺术的发展。就李玉和率团街头乞讨一事,他说,民间杂技团体是周口杂技产业的重要支撑,但现在基本上都走出了家门,活跃在东南沿海甚至国外“淘金”。因资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不少团体举步维艰,濒临解散,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周口及我省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反思。

  “总体发展状况可喜绝不代表着就没有问题。”省杂技家协会一名负责人受访时也表示,类似李玉和这样的民间杂技传人虽珍存有不少杂技绝活,但却难以生存的现状,折射出了我省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一些“软肋”问题,亟待解决。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