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街上随处可见斑驳的古老砖墙。 |
| 在郑州十中东花园的修建过程中,相继挖出了清乾隆、道光、咸丰年间的石碑。 |
| 书院街上的人们平静地生活着。 |
|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姚育林 刘周全/文
晚报记者 张翼飞 实习生 黄余洋/图
谈到商城文化遗址,郑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提到书院街的人文变迁,人们未必能娓娓道来。穿过纷繁的闹市区,我们进入了位于管城区的书院街。此街建于明清,西起南大街,东穿紫荆山路,距商城城墙仅150米。
沧桑老街 人文之底蕴
从南大街向东拐入书院街,走大约三四十米在路左有一家书画装裱社。初见时,它给人一种古朴而现代的感觉,典型的中国传统楼台式的大门,大门上挂着一块黑色的牌匾。
店里陈列着各式字画、古筝、玉佛等,最吸引人的要数这里的红木屏风。据主人尚先生介绍,他收藏此屏风时原主人介绍说此为《群仙祝寿图》,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制作,属于清皇帝赏给大臣的礼物。屏风的正面雕刻着松树,镶嵌着八仙过海,栩栩如生,同时点缀着白云、青山和小草,刻工精巧细腻。松树的树干采用中国传统的浮雕法,做工考究,每一簇松叶都是用青绿色的秀玉雕刻而成,再镶嵌上去。八仙的做工和松叶一样,但选用的是白色的秀玉雕刻而成。在屏风的背面写着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每一个字有手掌那么大,也是用白色的秀玉雕刻而成再镶嵌上去的。选用此文既表达了原主人的深刻寓意,也丰富了屏风的整体美感。
在问到尚先生为何将此屏风放在此处卖时,他说,就是因为书院街是文化一条街,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从历史上可以上溯到殷商时代,这里曾经见证了历朝历代南来北往的工艺品。自从郑州市政府打算把此街建设成文化步行街以来,有很多收藏爱好者喜欢到这里来淘宝。
的确,走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岁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你的手指随意轻轻一触,可能就是历史。南边的墙里,说不定嵌着乾隆年间的石碑,北边的路旁也许摆着雍正年间的磨盘。还有些东西你根本叫不上名字,但是看着它斑驳的表面,丝毫不敢低估它的年头儿。
张家花园 在居民的回忆中
由于时间的流逝,太多东西只能从这条街道上老居民的记忆里寻找踪影了。
据这条街上63岁的张和顺老人讲,在很早的时候,街上有一处花园,叫做张家花园。张家花园是这条街上一位姓张的住户带领赶考的书生修建的。这位张姓住户,在这里开了一家旅馆,专供周围来郑州赶考的书生居住。
据说这位张先生很大方,对于穷苦人家出来的书生,住宿费用分文不取;而对于有钱的书生,他也是略微收取一些银子。大概是有些书生对他的慷慨之举过意不去,总想着为他做些事情,这位张先生便带领大家共同修建了一座花园。花园修成后不仅给读书人创造了一处幽雅的读书场所,也装饰美化了书院街,成为当初书院街上的一处胜景。
家住书院街的陈先生回忆说,他小时候(1978年左右)读书的小学就位于现在的创新小学那个位置。当时有两座明清时期的大殿,学校因为房子少就把它用做老师的办公室了。后来可能是年久失修再加上学校要重新建设,大殿就被拆了。这从文物保护方面来说确实有点可惜。
郭家大院 民国二十一年的老宅院
书院街与紫荆山路交叉口的东南,有一处透着十足古气的宅院,它就是书院街112号。宅院的木门厚重得敲不出声响,推开木门,走进院子,仿佛跨进了一处过往时空:青砖、灰瓦、雕梁画栋……
整个宅院坐南朝北,透过拱形门,一眼望见正房,正房前生长着一棵碗口粗的夹竹桃,比房子还高出许多。正房左右各有三间厢房。抬头看高大院门上端椽上的文字,显示这处宅院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建造。屋瓦上有迎风抖擞的干草、黑色的干苔痕。
也许是这老宅子所留遗风,目前院子里住着郭家堂兄弟三家8口人。住在左厢房60年的郭廷贤老先生,在三位堂兄中排行老大,今年有80多岁。他说,他们祖上从明朝开始就住在这里了,历代经营点心生意,是管城区的大户,有名的“义聚兴”就是祖上传下来的老品牌。
老城区改造时,这座作为历史见证的老宅院,成为郑州唯一保留完整的四合院。据说,在书院街被建成文化一条街的规划中,郭家大院已被纳入“书院幽荷”的景点。
老城墙脚下 热闹的“游乐场”
走到书院街的尽头,我们就置身于老城墙的“包围圈”内,这里正巧是商城墙的东南拐角处。老城墙脚下有一个简易的门球场。走上城墙,墙外就是著名的“商都文化街”城南路和有着“老城东大门”之称的城东路,转身俯瞰书院街,突然发现在书院街东南角位置有一个简易戏台。我们正在琢磨如此简易的戏台是不是早已废弃不用时,一位银发老太太从戏台旁的砖瓦房里走了出来。
老人叫李艳玲,已经八十高龄了,一直生活在附近。她告诉我们,这里是戏迷协会的演出场地,戏迷们以前有正规的戏台,因为建设被拆除了,听说这里已经被政府规划成了公园,他们便临时搭建了简易戏台。协会的成员每位都在50岁以上,每逢周六、周日下午都会开戏,非常热闹。
据老人介绍,虽然这里环境不好,又脏又乱,但仍然成为了市民的天然游乐场。每天早晨会有很多人来此锻炼身体,有玩空竹的、打太极拳的、踢毽子的、斗鸡的……有时下午还会有放风筝的。大家都期待着公园早日落成。
返回的路上,耳边还回荡着李艳玲老人爽朗的笑声。是啊,虽然书院街的面貌、居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街上居民喜欢文化娱乐的传统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