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1版:封面
3  4  
PDF 版
断壁颓垣 叹往事悠悠 求索问道 浸墨香缕缕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断壁颓垣 叹往事悠悠 求索问道 浸墨香缕缕

中原网  日期: 2007-03-24  来源: 郑州晚报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姚育林 刘周全/文 晚报记者 张翼飞 实习生 黄余洋/图

    书院街的来由

  书院街与郑州传统教育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书院街的名字源于建造在这里的天中书院。

  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鲁世任是郑州知州,他重视教育,提倡学子读书上进。为了给当时的读书人提供一个学习进步的场所,就在花园门街(今郑州市第三职业中专、郑州市第十中学所在地)创建了一座书院,命名为“天中书院”。新建的天中书院有正堂7间,拜厦3间,后殿3间,另有寝房、厨房、大门、二门若干间。

  书院建成后,成为当时学子们求学读书的好去处。郑州当地的文人学子纷纷来这里勤奋读书,切磋学问,以图上进。当时的天中书院,书声琅琅,书香弥漫。据说,当时这里读书的学子经常有数百人之众,在郑州以及周边的邻县,影响很大,是青年士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在中原地区是数得着的知名书院之一。

  谁知,明朝末年,战乱不断,天中书院也遭遇劫难,在战火中墙壁倾倒,几乎荒芜。到了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春天,时任郑州知州的张钺开始整修天中书院,但规模不大,只是略微修缮了一下。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郑州知州王宪在天中书院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南公馆,作为他用,使得天中书院几乎见不到读书人的影子。

  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王成德任郑州知州,他见当时郑州东大街的东里书院(位于东大街文庙西侧,清乾隆十九年即1754年郑州知州安而恭创办)地势低洼,倒塌严重,不易修复,就把东里书院移建到此街,置于南公馆内。据记载,当时王成德重建了照壁1座,大门3间,讲堂5间,东西楼房各3间,斋房各5间,还有其他房屋若干间,使天中书院恢复了初期的规模。合并和重修后的天中书院吸引了许多读书人来此求学,对于振兴当时的郑州学风以及培养郑州人才,功不可没。这条街由此被称为书院街。

  

  郑州一中 书院街飞出的“金凤凰”

  民国期间,这里依然颇重学风,先后有郑县县立初级中学、郑州市立初级中学。1931年著名教育家姚明甫与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筹集经费,成立郑州市私立明新中学。两年后,明新中学在校容校貌、教学设施、师资等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成为饮誉一方的名校,连年在省教育厅组织的毕业会考中名列前茅。当时,郑州的青年学生都以能到明新中学读书而自豪。

  1949年3月,郑州市人民政府把当时的市立一中、二中、三中和私立明新中学高中部合并,在书院街创建了“郑州市立高级中学”。刚开始时规模为7个班,学生249人,教职工26人。1953年3月,学校规模扩大,改名为“河南省郑州市第一高级中学”。同年9月,书院街养育出的这只“金凤凰”飞走了,先迁至文化区,又迁至南阳路岗杜街,直至1960年迁至桐柏路至今。

  郑州一中迁出后,这里成立了纯招女生的郑州第八初级中学,时称“女八中”。后又并入多所中学男女学生,1956年易名为郑州市第三中学,1958年定名为郑州市第十中学。1981年改为单设普通高中。1985年5月,改为郑州市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9年又被定为综合高中试点学校,恢复郑州“十中”校名。目前三职专和“郑州十中”并存一校。

  站立在古书院的旧址上,漂亮的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宽阔的操场,以及花园树木,让人感觉到这里是个成熟的职业教育基地。学校东花园的修建过程中,相继挖出了清道光、咸丰、乾隆年间的石碑五通,诉说着这里的久远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在琅琅书声中,你仿佛能看到几百年前身着长袍大褂的儒雅书生手持书卷刻苦研读的情形,你仿佛又能听到“之、乎、者”的读书声。时代不一样了,但是我们崇尚文明,追求知识的精神却始终没有改变。这里曾经风流尽出,相信以后会涌现出更多的天之骄子,为书院街谱写新的辉煌。

  明清两代的书院在此,民国时期的县立、市立、私立中学在此,后来郑州市立高级中学也在此,如今郑州十中、郑州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又在此。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前后热心教育兴办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们英雄所见略同,把目光都锁定在这条小街上了呢?

  因为书院街的居民们有着尊师重教、热爱文化娱乐的美好传统。书院街的狮子舞是老郑州民间游艺的精彩节目。从前,每年进入腊月就开始集中排练,春节期间演出好多天,前来观看的百姓人山人海。

  书院街文化氛围浓厚,和街上曾经存在过的3座规模相当宏大的庙宇也有着密切关系。它们依次是火神庙、鲁班庙和玉皇庙。据说火神庙最为古老,修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庙内供奉着火神。在火神庙的旁边,就是祭祀火神和供广大居民娱乐休闲的戏楼。在每年特定的日子,这里会举行盛大的戏剧演出及祭祀火神活动。届时,前来观看的郑州居民会把周围围得水泄不通,笑声哭声,吵声闹声,热闹非凡。

  书院街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初的辉煌景象,如今已无迹可寻。你只能在街道的某个角落,寻找到当初建筑的某个残损遗留。从书院街拐上博爱街10余米,路东边墙脚放着一块半截石碑,老人告诉我们这就是以前玉皇殿的石碑。用手将上面的尘土攉去,隐隐约约看到上面用楷体刻着“玉皇殿咸丰八年……重修……”字样。

  挨着玉皇殿石碑北侧不远,我们发现在一户人家的台基上,镶嵌着一块长1.8米左右、宽0.4米左右的青石浮雕,虽然倒立,但还是清楚地看到浮雕中间是一只展翅翱翔的凤凰,在凤凰两边,是两排手拄长剑威风凛凛的武士,全身披挂盔甲,怒目圆睁,身材魁梧。据旁边的市民讲,这原来是火神庙旁的戏楼正面的装饰。凤凰是有名的火鸟,市民的说法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新中国建立后,书院街的面貌、居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如今的书院街除了两侧分布居民近600户外,还有郑州瓦楞纸箱厂、郑州第四木器厂、郑州信息技术学校、郑州兴达彩印厂、郑州卫星内衣厂、郑州红光纸箱厂、郑州华能开关厂、郑州天力电子公司、郑州天成衡器公司、书院街老年公寓、向阳街幼儿园、创新街小学、书院幽荷园等单位数十个。当初火神庙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木器厂。其他两座庙宇,在破坏倒塌后,被居民住房所占据。

  书院街是郑州市内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古称纸坊巷、花园门街,东西走向,位于老城区东大街与南大街交会处的东南部,与南学街、唐子巷为邻,紫荆山路(南北走向)从街中穿过,现归管城区管辖。书院街西起南大街、东至商代遗址,长1200米,宽7米。1966年曾改名红光东街,1978年恢复原名。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