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2版:悦读
3  4  
PDF 版
十二花卉杯:诗与花的完美结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十二花卉杯:诗与花的完美结合

中原网  日期: 2007-03-31  来源: 郑州晚报  
  杜甫曾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王安石又说,李白的诗“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盛唐诗仙李白可谓是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围绕着诗、酒、美人起起落落,是古代文人现实生活的华丽缩影,具体到实物上,又能流传至今,让我们能一窥其真面貌的东西,那就是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作“十二花卉杯”的酒杯。

  十二花卉杯

  已有200多年历史

  初见十二花卉杯确实能让你惊讶,因为这些酒杯太美丽精巧了。胎薄如纸,精巧莹透,色彩淡雅,晶莹光润。这十二花卉杯又称十二花神杯,它用青花、五彩和珐琅在12只形似仰钟的小杯上来绘制12个月的代表花卉,并配以相应的诗句,每杯一花一诗,并落“赏”字印于诗尾,是集制瓷工艺、书画、诗、印于一体的瓷器名品。

  目前全国现存的这种十二花卉杯不在少数,且大多烧制于清代,目前河南博物院库存的一套十二花卉杯就是康熙年间的宫廷用品。河南博物院保管部副主任、研究员郭灿江介绍说:“这套十二花卉杯是1958年从故宫调拨到我们博物院的,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高5厘米、口径6.6厘米。”据介绍,河南博物院库存的这套十二花卉杯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大概制成于康熙年间中期,具体没有文献记载。不过从它的制作工艺、烧造方式以及图形花卉的设计,能够推断出当时官窑烧造的极盛。

  花神的美丽传说

  郭灿江研究员告诉我们,十二花卉杯也被称为“十二花神杯”,因每只杯上按一年12个月中的每月各指代一个花神,并与历史上的12个著名女性相对应。

  相对于牡丹花神的神秘莫测,荷花花神西施的传说则要好理解得多。西施浣纱的故事世人尽知,传说西施在助越灭吴之前,是卖柴人家之女,夏日荷花盛开时,西施常到镜湖采莲,也许因为西施曾是六月时节的采莲女,她美丽的身影无人能比,于是就自然成为荷花的花神了。在荷花杯上,以青花描绘出水纹,荷叶有的挺立水面之上、有的在水面漂浮,分别用青花和绿彩填色,荷花用红彩描绘。荷叶之间有一对水鸟(水鸭或鸳鸯),空中有一飞鸟做向下俯冲状。配有唐代李群玉《莲叶》诗“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在君塘上种,埋没任春风”中的前两句。

  十二花卉杯中的诗词艺术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诗的魅力可见一斑,所以十二花卉杯上的诗句皆为唐朝诗人所作。

  以桃花杯为例,杯上近底处为草木景,主题纹饰为一株老壮的桃树,桃树的表层用细密的短线画成,线条劲硬,树干起节处,用浓密的粗线条画出,显得浑朴拙厚,凹凸节结之状自然天成,枝干横斜伸展,流利畅达。树身用赭色平涂,行至中部颜色渐淡,表现出嫩枝与老干的色泽和质感,枝干上互生的绿叶绘画简洁,细长而尖,填色准确并有色泽变化;桃花勾线填色,花蕊用红线勾出,没有任何漫溢,底处的草地上间有落红点点,体现出“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意境。在纯白的釉面上,昂首怒放的花朵和含苞欲放的花蕾,在绿叶的配衬下相映成趣,整幅画面色调淡雅,线条细腻流畅,题有唐薛能《桃花》诗中“风光新社燕,时节旧春农”两句。这两句诗的前两句是“冷湿朝如淡,晴干午更浓”。郭灿江研究员告诉我们,河南博物院的五彩十二花卉杯和文献所记其他十二花卉杯,都把“风光”写成“风花”,“社燕”写成“社鷰”,也有写成“社莺”的。写错的原因可能是工匠的笔误或者因繁体字的雷同造成,无关大碍。

  郭灿江研究员告诉我们,从现存量来看,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成批烧造过十二花卉杯。除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有数套外,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故宫博物院曾调拨一批到地方博物馆。现据有关报刊报道,除我们河南省博物院外,云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开封博物馆等都有成套的五彩十二花卉杯,南京博物院有一套青花十二花卉杯。由于它的名贵,后世仿品也很多,雍正时已有同类仿品出现,但器形较之更加俊俏。不同品种,所绘花卉,纹饰倍加清晰,色彩浓淡有致、精细程度与康熙时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雍正时的十二月花卉杯现存成组数量很少。乾隆时期仅有梅花或兰花的月令花杯,作为单一的存在,很少成套存在。嘉庆、道光时虽有粉彩十二花神杯,但器形较大、粗糙不堪,实难与之相比拟,相比之下,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套景德镇官窑的十二花卉杯则是相当珍贵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