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7版:郑周刊
3  4  
PDF 版
网络话语权挑战传统争执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网络话语权挑战传统争执

中原网  日期: 2007-04-03  来源: 郑州晚报  
  博客成“口水战场” 留言变“精神暴力”

  汹涌的博客浪潮,让很多经常上网的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评论通道,演绎出诸多热闹喧嚣的“口水之争”。但是,当网络时代的话语权被滥用时,文字的“精神暴力”更值得警醒。

  博客还是“搏客”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已达1750万。无论是文化娱乐名人、社会知名人士,还是普通网民,都在这种热潮中挤进虚拟的空间,纷纷开“博”。

  然而,在“博”潮涌动背后,鲜花、口水和谩骂一刻也没停息。2007年3月23日,英国《金融时报》的特约作者俞悦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人的博客暴力》的文章,认为“与博客伴随而来的‘文字暴力’已成为中国网络的常态景观”。

  作为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并通过时间顺序排列和网络链接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博客正成为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网络交流方式,受到写“网络日志”的人的欢迎。在这种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交界的地带,博客发表的内容都是极具个人化的,但它被发表出来并借助网络迅速传播之后,就被公众化了。如此一来,很多人在博客里与他人分享的自己的生活、思想和故事,就成了被网民拥护或攻击的靶子,形成人们常见的“文字暴力”,即所谓的“博客暴力”。

  “博客暴力”其实是一种网络语言暴力。“多数网民形成网络强势,利用密集的点击和跟帖,不顾事实,不讲理性,恶语伤人,甚至于走出虚拟的网络,干扰别人现实的生活。”SOHU掌门人张朝阳如此定义网络语言暴力。

  名人博客成“重灾区”

  在被称为“草根”的平民博客和名人博客里,“语言暴力”现象屡见不鲜,其中,尤以名人博客为甚。

  2006年7月23日,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在自己博客里发表批评文章,抨击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指责“易中天把大众化变娱乐化、把通俗变庸俗、把普及变粗鄙”。由此开始,迅速形成以葛红兵、作家丁天为代表的“批易派”,针对《品三国》内容展开猛烈抨击;以“乙醚”为代表的“保易派”,极力拥护自己的偶像,向“批易派”开炮。激烈的博客之争犹如战场。

  2006年9月13日前后,国家一级作家、河北廊坊女诗人赵丽华的几首诗突然被人贴到众多网站,在很短的时间内引发无数网友的嘲笑和讥讽,模仿和恶搞的热潮此起彼伏。以此为导火索,新生代作家韩寒与数名知名诗人展开了相互嘲讽和对骂。而在这场争执事件中被动卷入的普通诗人,不仅尊严被彻底践踏,安静的生活状态也被打破。关于诗歌的争论最终脱离了主题,沦为毫无技术含量的口水战。

  从博客演绎而来的各种爱恨,更是让公众名人感觉疲惫不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受到大众追捧的同时,也遭到“精英阶层”的网络语言暴力攻击。

  不久前,文学评论家白烨因受不了韩寒文章中的脏话以及“韩迷”的跟骂,而成为第一个关闭博客的名人。而荣登2006年中国十大“疯神榜”的地产商人任志强,在网友列出的“2006年全国人民最想打的十人”名单中,排名第三。有人说,任志强不是资产最多的房地产商,却绝对是招来骂声最多的……

  “每次精英中的某个人出了丑闻,都会引发一次小小的狂潮。在这种氛围之下,理性的声音和严肃的讨论,都淹没在情绪之中。”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十分担忧地说。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堂发,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遭受到了被称做“K007”的博客主人指名道姓的辱骂,陈教授惊怒交加,马上致电中国博客网的客服热线,要求删帖,后双方意见无法达成统一,陈将中国博客网所在公司——杭州博客信息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并最终赢得了“中国博客第一案”。此案虽已结束,但有关网络文明、博客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等话题的争论才刚刚开始。

  博客暴力的根源

  “内心长期压抑的人,需要通过一个不负责任的渠道来发泄。而网上的一些人,就成了受害的靶子。”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的时候,即使温良的人也可能变得残酷暴虐。”网络的虚拟空间特性和匿名性(名人博客除外)为博客作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言论平台,并使这种自由被无限地放大。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看不惯的人和事也越来越多。传统中温文尔雅、一团和气、谦恭有礼的国人,在虚拟网络面前,犹如戴上一个隐形面具,突然变得极端、毫无理智和风度。

  网络的普及性,也为博客语言暴力提供了肥沃的成长土壤;而网络的匿名性,也让各种评论和发言变得随意。你无法抓住实实在在的凶手,而受到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

  使用网络话语权需谨慎

  博客的迅速发展壮大,在于它为人们打开了从未有过的广阔话语空间,然而“博客暴力”的无序,却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

  北京大学的一位法学专家认为:“一种权力过于巨大甚至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带来的往往是混乱和灾难。反观我国网络现状,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解。”

  前面提到的“中国博客第一案”,虽然以原告的胜利而告终,但事实上真正的“元凶”并没有受到惩罚,这并不能对其他的博客起到任何警示作用。鉴于此,前不久,有专家提出要实行“博客实名制”,以抵制网络语言暴力,净化网络环境,可是话题刚抛出,就在网络上引发了超级大地震,大多数的博客持反对意见。反对者认为,实名制会限制言论自由,侵犯网民隐私。对此,各大媒体也纷纷加入讨论,莫衷一是。

  博客网董事长方兴东表示,他更倾向于通过自律的方式加以解决。包括中国博客网在内的多家博客网站,正在征集业界专家及广大网民的意见,共同起草《博客公约》,以此规范博客的言行。毕竟,自我约束才是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而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导王贵秀教授表示,对于博客的热闹不必大惊小怪,媒体也不应过多地参与进去,因为媒体的参与往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网络上,有些人有胡说八道的权利,而有些人也有批评胡说八道的权利。现在关于博客立法的时机还不成熟,处于社会转型期,许多事物都呈现扭曲状态,专家学者们应把精力主要放到研究这些现象上,以求找到根治的良方。对于网络上的那些口水战实在不应太当回事。

  不过,“人们应该尊重自己的网络话语权,而不是一味不负责任地聒噪和疯狂,只有话语越来越有分量,才能真正地享受话语权”。

  晚报记者 王杰 游晓鹏 宋振科

  实习生 田栋梁 宋会平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