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鸿建(左)走进央视《新闻会客厅》 |
|
□晚报记者 黄达
熊堰秋 文/图
核心提示
从中医学徒成长起来的乡村医生靳鸿建,如今的身份是新密市结核病防治所所长、副主任医师,29年在防治结核病一线创造了八项全国第一,仅新密市就有5000多结核病人受益。2006年3月24日,靳鸿建与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一起走进了CCTV《新闻会客厅》,成为热点人物。昨天,记者走近靳鸿建,窥探他高尚的内心世界,倾听他扑下身子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乡村医生走进《新闻会客厅》
走进靳鸿建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合影照片,是去年3月24日,他和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合影。这一天,是第11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主题是“防治结核,坚持不懈”。
能走进《新闻会客厅》,与靳鸿建的30年从业经历分不开,更与他创造的结核病防治系统八项全国第一密不可分。
这八项第一,记录了靳鸿建的成长过程:1986年起草了全国县级第一部地方性防痨法规;1986年开始建立起每月定期有乡镇防痨医生参加的结核病防治例会制度;1986年在国内首创了和病人签订服药合同的全程管理方法;1986年在国内最早实行转诊有奖制度;1993年在国内首次将结核病控制纳入初级卫生保健指标中实施;1996年设计了保护易感人群的“6岁防痨工程”;2005年在国内率先采取“村医生入户调查、乡镇卫生院胸透初筛、市结防所集中定诊”的集中推荐发现结核病人方式;20多年来,他撰写的学术论文已发表了70多篇,又成为全国县级结防机构之最……
“干结防是一辈子的事!”靳鸿建接受采访的开场白,朴实无华,掷地有声。
投身泽被乡里惠及子孙的事业
1979年,我国首次开展全国性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在乡卫生院工作的靳鸿建被派去协助调查组工作,调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一个有1753口人的村子,发现肺结核病人14例,患病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靳鸿建说,当时新密决定组建结核病防治所,调任他担任所长。从31岁起,靳鸿建在防痨的征途上,一走就是29个年头。
昨天,记者和他乘车一个多小时,来到新密市尖山乡尖山村村小组。75岁的张学老人,一见靳鸿建就迎了上来:“要不是靳所长,我早就没命了。”2004年,他感染结核病却没有症状,后被筛查出来,又得到免费治疗,一年多没犯病了。
记者了解到,该村100多口人,有5人感染结核病。老丁家4人患病死了3口,剩下一人免费治愈后,外出打工回来都要去看望靳鸿建。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是靳鸿建给所内职工常讲的一句话。
为节约病人时间,新密市结防所从开诊那天起,两个小时保证办完治疗管理的所有手续,即便痰检呈阴性,也最多让病人再送一次晨痰和夜间痰。垫钱帮病人买药,送行动不便的患者回家,这样的事情,同事们随便都能说出一大堆。
全国调查点之一的杨庄村,距县城70里。靳鸿建经常骑自行车去那里看望病人,这个村的老少乡亲都认识他。由于山区交通不便,有些病人逾期不愿复查,他就亲自去访视或派人家访,有的病人他连续访视三四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病人的及时复诊率不断提高。针对结核病人疗程长、病人不易坚持用药的普遍现象,他编一个顺口溜,带头和工作人员一起做,“送药到手,看药进口,咽下再走”,提高了治愈率。
选择100次还是选择结核病防治
“你家人支持你吗?”记者问。“开始也反对,后来也就不再说了。”老靳说,有一件事情,使他与家人的矛盾达到了顶点。他上初三的儿子,在课堂上突然晕倒,后来被诊断为脑部结核性肉芽肿,主要是长期接触结核病人传染所致,好在很快治好了。他利用这个机会,向家人积极宣传结核病并不可怕。就这样,家人和同事慢慢认识了结核病,逐渐理解了他,进而支持他。
长期奔波操劳,靳鸿建满头乌发谢了顶,落下不少病痛。有朋友对他说:“防治结核病有啥干头?净和穷人打交道,还给病人垫钱买药,你到底图个啥?”面对这些,靳鸿建总是一笑了之。他说,再让我选择100次,我还是选择结核病防治。
“消灭结核病”是未竟理想
今年59岁的老靳,自己将要颐养天年了,儿子已经有了工作。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他为何还要在防痨一线奔波?
靳鸿建的理想不是结核病得到控制,而是最终消灭结核病。
初中只上了一年的靳鸿建不会拼音,不懂英语,但学会了用电脑制幻灯、写文章,撰写的100多万字的《新密防痨三十年》即将出版。他建立结核病人“数据库”,将历年来登记治管的6000多份病案输入计算机,全市结核病例检索变得异常快捷。
十几年来,靳鸿建参与和主持完成科研项目10多项,已有6项获奖,他40多次在省内外专业会议上交流工作经验。《新密市结核病人发现及管理模式图》、《新密市DOTS规范化操作程序》等先后登载在国家级刊物上和国家颁布的《操作规范》中,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得到了国内同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的好评。